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疾病描述 > > 正文 >

中秋佳节至,这些习俗你那里有吗

今天是中秋佳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文化旅游区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是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因为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有关中秋的起源其实有很多的说法,其中起源于唐代的说法比较盛行。关于中秋拜月,相传是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也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习俗

祭月、赏月

在过去,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因此中秋又称为“女儿节”,八月十六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为过去讲究月亮属“阴”,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现在的中秋节,已经没有过去的诸多讲究,中秋时,人们会摆出果品,赏月,畅谈,直道皓月当空,其乐融融,尽兴而归。

吃月饼

月饼又叫做宫饼、丰收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在南宋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按照传统,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

拜兔儿爷

拜兔儿爷是老北京除了吃月饼以外另一项最重要的事情,兔儿爷,作为老北京人最喜欢的民俗玩具曾经风靡数百年,由泥塑成,外形如人端坐一般,拜完兔儿爷,能工巧匠制作的兔儿爷就成孩子们的玩具了。

观潮

观潮在浙江一带是中秋的一大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在汉代,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时至今日,钱塘江观潮还是每年中秋节盛大活动之一。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在江西、两广一代习惯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称为瓦子灯;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要“树中秋”,“树”即“竖”,就是将灯彩高竖起来。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后羿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为嫦娥,嫦娥为了保护后羿从王母哪里得来的不死仙药,吞下不死药以后飞升成仙。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中秋养生

中秋是夏秋两季气候转换的分界点,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因此,中秋时节调补一下身体很有必要。

中秋养生要“食之有道”

中秋小长假期间,亲朋好友聚会不断,时不时就要出去“搓上一顿”大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食物种类很多,因此要坚持适量多样的均衡饮食原则。

早晨食粥。中医提倡在秋季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药粥,例如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在秋季较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黄精粥等。

少辛增酸。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应忌苦燥。中医认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因此,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

素淡结合。秋季干燥,应当多进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肺及肠胃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身体的不适症候或肌肤失去光泽、毛发枯槁的征象。

因此,秋季饮食应当以甘淡滋润为宜。可多吃些具有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则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等以及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

中秋养生要“饮之有度”

饮水喝汤保健康

秋天不如夏天叫渴,经常容易忘了喝水。所以,秋季千万别等到口渴甚至嗓子冒烟了才想起喝水。最好的饮水时机是,清晨起床后饮水一杯,改善一夜机体相对缺水的状态,使血液浓度稀释。同时也要注意到饮水间隔时间的均匀。人一天至少需要毫升水,可分4至7次摄入。深秋喝汤可选萝卜汤、百合红枣汤、豆腐青菜汤。秋末初冬,天气寒冷时,牛、羊肉配萝卜,白菜豆腐加排骨,热热地煮上一锅,非常不错。

饮酒切忌伤肝脾

亲朋好友中秋团聚,难免会喝上几杯美酒助兴。那么,中秋时节饮酒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饮酒一定要限量。一般来说,白酒应该控制在50g以下,红酒应该控制在ml以下。秋季可以喝些米酒,老幼皆宜,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有散寒活气,养血滋阴的功能。”一旦饮酒过量,又该如何解酒护肝呢?

葛花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肝脏解毒功能,有解酒的功效。花茶对于解酒也有一定效果。

茶水配搭更有益

饮茶需要先判断个人体质,不同体质的人喝的茶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绿茶,体虚的人喝绿茶就容易造成腹泻。秋季气温走低,昼夜温差加大,女性可以选择一些炒制的茶叶温补,例如红茶和花茶。而儿童、虚寒体质的人群可以选择山楂与麦芽,秋季活动量会减少,体内容易湿积,而山楂与麦芽有健脾的功效,对儿童与虚寒体质的人很有好处。对于高血脂、高血压的人,可以选择苦荞麦茶,有净化血液、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

中秋养生要“作息有律”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秋天,阴气始盛,阳气始衰,人极易疲乏。所以说,秋季的睡眠非常重要。秋季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老年人要保证在9至10小时,稍微再上岁数的老人宜在10至12小时内。

同时,更应重视睡眠质量。秋季睡眠,易乱梦纷扰。这样即使睡足了时间,也仍不解乏。所以,在睡前要注意不饱餐,学会心态平静地入睡。适时还可在白天加个午觉,实在不行,应及时找医生调理。

温馨提示

“月饼”好吃要适量

月饼,作为一种特殊的节日食品,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人们渴望团聚美满的良好祝愿,所以,吃月饼也是一种精神需要,更是一种饮食文化。如何将“高糖、高脂、高热量”的月饼吃出健康呢?

1.老人儿童不宜食用过量月饼

脾胃病科主任白金尚医生说,月饼中的糖、油脂含量较高,会增加血液稠度,给身体带来不适。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来说,更要严格控制月饼食用量。“因为老人消化吸收能力差,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健全,过量食用高糖、高脂肪月饼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胃肠疾病。”因此,中秋节期间一定要适量食用月饼。成年人过量食用月饼也会对肠胃造成较大负担。

2.病人不宜食月饼

例如,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不宜多吃月饼,重则可能诱发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千万不要多吃月饼。因为月饼中的糖、油脂等可增加血液稠度,加重心脏缺血程度,甚至可诱发心肌梗塞。十二指肠炎或胃炎的患者食用月饼会对疾病愈合不利,应控制食用。肾炎病人忌咸食,而有的月饼含盐量较多,食后常会感到口干舌燥,易喝水过多,加重肾脏负担,使肾性高血压加重,并易出现水肿。糖尿病患者更不能食用。因月饼含糖量高,吃得过多,可使血糖急剧升高,使病情加重。

3.“保健月饼”不保健

在这个讲究“保健”的时代,任何产品只要被冠以“保健”的功效,都会“增值”。鲍鱼、鱼翅、燕窝、螺旋藻、西洋参等,这些昂贵食材加入月饼之中,月饼“摇身一变”,身价就会上涨十几甚至几十倍。这些“保健月饼”真的能起到保健的效果吗?

保健月饼起不到健康养生作用。例如,西洋参、螺旋藻、人参等食材确实有保健价值,但在高温的加工过程中,会反式这些食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从而失去了养生保健的功效。









































白癜风有什么危害
白癜风会不会传染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jbms/5506.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