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化内科健康讲堂第讲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并非是字面理解的胃整体萎缩了,而是胃黏膜深处的腺体在多种原因的侵犯下,出现了萎缩和数目变少。
一般而言,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单纯腺体萎缩和化生性萎缩。化生是指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胃黏膜细胞受到损伤后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了。肠化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越高。
发病原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
二、遗传因素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第一代亲属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恶性贫血的遗传因素也很明显。
三、重金属接触
铅、汞、碲、铜及锌等对胃粘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四、放射
五、缺铁性贫血
六、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七、免疫因素
在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故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八、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出现HP感染,而且HP的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致使胃粘膜营养障碍等,均易导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
如何治疗?
应尽可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粘膜炎症是治疗的目的。并需防止并发症、定期监测防止恶变。
(1)根除Hp
(2)抑酸或抗酸治疗。
萎缩病变局限,有胃粘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3)胃粘膜保护剂,适用于有胃粘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
(4)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者。药物如胃复安、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
(5)解痉药:当胃炎导致胃痉挛性疼痛时可适当选用抗胆碱药物。
(6)助消化药物:当腺体萎缩,粘膜屏障作用减退,胃酸、消化酶分泌减弱,致胃排空延迟,上腹胀满,使用消化酶类药物(达吉等),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7)其它:抗抑郁药、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
(8)胃癌前期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属于胃癌前期病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者,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不典型增生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对轻、或中度异型增生可定期随访,随访时间轻度异型增生可每年一次,而中度者则以半年一次为宜。随访期间可采用中医药治疗或化学干预治疗。
对腺瘤型和小病灶的重度异型增生可考虑内镜下粘膜切除,而对范围较广的病灶可予外科手术切除。
来源:老杜说健康
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团队
高春燕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副主任
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保健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消化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交大二附院进修;临床工作23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获得省级专利1项。
专业擅长: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肠病及其他食管、胃、肠、肝、胰腺等多发病、疑难疾病的诊治;胃、单人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腺瘤、早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平滑肌瘤等肿物切除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空肠营养管内镜下放置术、EMR术、ESD术、胃柿石碎石术、内镜下止血术、尼龙绳联合EMR巨大良性肿瘤切除术、Barrett食管氩气刀治疗术等内镜诊疗技术。
扫描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jbms/1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