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预防保健 > > 正文 >

艾灸身与心艾灸对身心调养的保健治疗作

这似乎是一个什么都努力去爱去争去取,却越来越不懂得爱自己的时代。针对时代现实种种,以及灾害援助中的体会,这些综合整理尽量严谨、守正、述而不作。也许不符合大多数胃口,但那不是坏事,没有对传统宝藏的坚定信任、不付出耐心并承受寂寞,就没有平和的身心状态,纵有神力又能如何。轻而易举得到的也会轻而易举的失去,这是超越所谓真理的人类诞生以来共同的生活体验。故严谨、守正、返朴、述而不作并亲身实践之。

艾灸身与心

——艾灸对身心调养的保健治疗作用

清代名医徐大椿(晚年自号洄溪老人)在《医学源流论》中写道:“病家以医者久而不效,更换他医,他医遍阅前方知其不效,亦复更换他药,愈治愈远,由是断断不死之病亦不救矣,此皆由不知病愈有日期之故也。夫病家不足责,为医者岂可不知,而轻以人尝试乎!”

元政上人在《食医要篇》中写道:“夫身心二病不可须臾相离,身病时心亦病,心病时身亦病。”

-----此前辈箴言足警医患人心,故以此题记之

东方医学的治疗——其中针灸(之外也包含汤药)——在很多场合都较单纯的西医治疗成绩远为优越。尤其在身心保健及预防方面,针灸医术也有其独到之处。在今天医疗成本成为普通百姓大负担,医患关系甚至出现需要法治机关来整治的恶性状况下,特别整理介绍节省费用、操作方便、适合于大众的日用保健养生灸、身体瘦弱及虚弱儿童灸法及直接针对心理疾患中强迫观念、躁郁症之灸疗等几个日常方便应用的灸法,同时附带简单介绍“灸”字源流、灸法历史、后世灸疗医理、实践经验及现代医学证明的功效等,因本篇综合多方面资料,内容略显驳杂,但核心以日常养生保健实用为主,兼及医患关系等,请有需要及兴趣的朋友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宜参考、随宜选用。

(当前,一些影响大的电视台中医保健栏目,更是对艾灸推崇备至。只不过,有一些让人觉得过于“神”,对中国人来说“过犹不及”的副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普遍而强势,应该予以重视,否则,中医保健“热”在讲求速度、浮躁焦虑的时代难免热极生寒。有兴趣的朋友可参承澹盦54年著《中国针灸学》卷首语谆谆劝导最为恳切细致。)

灸疗源流

灸,金文全形

X

形象在人大腿周围的许多部位用微火灸灼之状。这些患者躺在床上,即用针、又用火灸的更抽象字形则十分协调形意明确,后省火形只作人大腿形的更简化抽象形。由此字形可见商代针、火针、熨、灸等疗法(早已)流行,且十分受重视的情况。这些疗法普及程度难以想象,已经达到,除用针刺疗人还用于疗家畜,当时应已经有“兽医”了。关于医、针、灸、熨、疾、病、等与医疗相关的字形源流及详细情况有待以后专文整理。(图形来源:容庚《金文编》、康殷《文字源流浅说-释例篇》《古文字形发微》)针灸之治疗如与现代医学之治疗相比较,两者孰优孰劣,虽然难下明晰定论,但总可断言针灸治疗较比现代医学卓越的部分,却是很多。现代医学如若加上针灸医术,不仅可补现代医学之不足,而且可以将现代医学引导到较现在更远为高大的目标的。医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万人无病而完成其本分。若仅仅是医治已病的人,就不是它的全部目的。医师的职责就在保证国民健康,医师的夙愿就是增进国民的健康,减少他们病苦烦恼,使得他们享受生命的欢乐。唯有预防疾病、保护健康及增进健康,方是医学的真正目的。(《针灸临床治疗学》(日·代田文誌原著)如将医疗技术作为谋生之工具,仅为个人将来出路问题着想,从自私出发,则于学习时,必不能虚心切实,将来实际应用时,亦绝无足够之技术与优良之作风可言。思想态度迥然不同,其后果亦必迥然不同,孰为群众爱护,孰为群众鄙弃,固可不言而喻矣。(承澹盦著《中国针灸学》)针灸疗法,尤其是灸法,在成为医学最高目的的预防疾病、保健及增健方面,能奏大效。因艾灸而白血球和红血球增加、血色素增高、白血球的嗜菌能力变为强大、血中钙质分量增加、对结核赋予某种程度的免疫力。出身医学世家的承澹盦在年著《中国针灸学》中写道:“施灸后,有害物及细菌之吞噬作用,与免疫体血液之新陈代谢一致旺盛,因此,关于生活机能之诸种症变,如疼痛痉挛,能使之镇静缓解;属于生活机能之衰弱不振,能使之鼓舞兴奋。关于充血淤血,能使之解散与调节,其他营养增加,能抵抗一切病变,而恢复健康。……针灸之功效,既广既捷,针灸之施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大众,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行之必要。”综合研究证明,艾灸有明显的消炎、镇痛、预防毒疠、预防疾病、活泼机能、促进营养、养生保健诸多作用。(此类效用,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今惜无大差别,至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探索还在进行中,与临床应用并不冲突,故,依然引用更为严谨、朴素的早期著作。)“---保健灸,的确简单易行,如果---在农村施行,可以保障农民的健康,并因此可节省下无数的医药费用----实在值得提倡。”日用保健养生灸唐号称药王、真人的中医大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瘧毒不能着。”中国古语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日本古谚语“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内肩(风门)之灸人皆炷”。可见,灸足三里穴,可预防一切疾病,早已成为东方各民族的生活常识。关于灸法《千金方》写道:“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因背为阳,且诸阳皆会于头面,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取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在施灸时原则上要先从阳经施灸,然后再灸阴经,在体位上必须从头向足,从上到下的次序。(暴急症候例外)临床的经验是,如果颠倒施灸,没有大的问题,多有面热、咽干、口燥等不快的后遗症。新病灸炷宜大宜多,逐渐而小而少;久病灸炷宜小宜少,逐渐增大增多;体强者可大可多,体弱者应小应少;头面胸肋宜小宜少,腹背腰臀宜大宜多,四肢末梢可酌量中等。“……惟四肢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体及肉厚处,针可深,灸多无害。”古来民间养生代表灸法既现代方便日用养生灸法大凡患病之人都希求急速功效,但这与“病去如抽丝”的疾病康复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而艾灸无论在保健或治疗时,都附带着一种“温暖”与贴身的“关爱”,这是更需要被重视的。传统针灸治疗,对于治疗前后医生、患者的宁神静气、心态平和都有具体的要求,在讲求速度的现代这已经很难了。不过,在医患都无法平和的时代,艾灸的“温暖”与身心“关爱”能带来片刻的心神平和与身心舒泰却是真的。(一)青春期,十七八岁,灸风门。这据说是为了预防感冒,并兼以预防肺结核和其他疾病。古人畏惧感冒,因为它是万病之始。就是今天,依然将感冒视为万病之因,也是不变的。(附:风门穴,为治疗风疾之要穴,是风邪出入之门户,故名风门。不仅对风邪的预防与治疗有效,对中风、脑淤血等的预防和治疗亦有效,亦有泻胸中之热的效力。(此类手绘穴位定位图来自《中国针灸学》(承澹盦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一版),后面不再标注。)其定位在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临床主治症:多灸可预防感冒,主治胸膜炎、支气管炎,百日咳、颈项部痉挛、发于背之痈疽等。)(二)青年期,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古时为了预防花柳病,并使生殖系统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了此效用,而且,这不仅是下毒之灸,还是女性调理月经等必需之灸。(附:三阴交穴,足三阴经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此类实体摄影穴位定位图来自《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57年一版),后面不再说明)(此类机体内部结构穴位定位图来自《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等编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年一版),后面不再说明)其定位在内踝肩尖上三寸,胫骨后缘凹陷中,距内踝尖四指并拢横径。临床主治症:男女生殖系统疾患、月经过多、子宫出血、阴茎痛、遗精、淋病、睾丸炎、慢性胃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胀满、肠疝痛、肠雷鸣、下痢、下肢神经痛及麻痹等。)(三)壮年期,三十岁到四十岁左右,灸足山里。三里在胃经上,可使胃健康、防止衰老、预防一切疾病、将逆气下引、若在老人则预防中风,为最好的保持长寿的方法。(附:足三里穴,“一寸一里……穴在膝盖下三寸,故名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肌肉陷中。或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掌按在膝盖,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临床主治症:消化不良、胃痉挛、食欲不振、羸瘦、口腔疾患、腹膜炎、肠雷鸣、便秘及四肢倦怠、麻痹及神经痛、脚气、头痛、眩晕、眼疾、其他慢性诸疾患。)(四)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弱,一般与足三里同时兼灸曲池。三里之灸同上,曲池之灸,可以使眼明亮、牙齿坚实、血压降低。(附:曲池穴,曲者曲肘之处也,池者阳经有阴气所聚,阴阳通化,治气分亦能养阴,故名曲池。定位:屈肘时横纹外端尽处,既桡侧端凹陷中。临床主治症:肱神经痛、臂肘神经痛、肩胛神经痛、半身不遂、脑充血、扁桃腺炎、胸膜炎等。)参考灸法:(朋友们刚开始尝试这些方法时,可以进一步咨询身边的中医师或找寻实用的参考书)A隔姜灸用新鲜老姜切取约三分厚(为避免火灰灼伤,初始可再厚些,直径大些,逐渐视情况减薄、减小)。用针刺出多个针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之穴上或患部,在姜片上,正对穴处或患处,放置适量的艾炷(用温灸艾条切成小段即可),不需多,点燃。感觉灼痛时,则把姜片连带艾炷稍微提起,热觉稍减仍放于原处,或手持姜片往复移动,视皮肤上汗湿红润,按之灼热,即可止灸。如忽视火热轻重,任其灸燃,可能发生水泡。如不慎发生水泡处置水泡方法,以微针刺水泡边入,压去水液,以脱脂棉擦拭干,外以消炎油膏敷于纱布盖之,每日更换,至愈为止。因为隔姜灸很少起泡化脓,故适应症极广泛,如一切肠胃病的呕吐、泻痢、腹痛及风寒湿痹、痿弱无力,凡属于阳虚症候均适应之。B隔蒜灸用独头蒜切片,以针刺多孔,上置艾炷。施于应灸孔穴或肿处(未化脓)上灸之。此灸法,最适宜肿伤初起及肺痨、癌症、蛇蝎毒虫咬伤等,有消肿、拔毒、定痛、散结功能。C隔盐灸用干净食盐填平肚脐,上置大艾炷灸之,灼痛时即更换艾炷,不拘多少壮,对腹痛疗效颇良。若施于霍乱吐泻以致肢冷脉浮者,大有回阳救急之功,但必须连续灸之,以指温脉起为准。D艾条灸纯用温灸纯艾条(或掺入对症的药末),将一端点燃,烧红,将燃着的一端对于应灸穴位上,或远或近,类似雀啄食之状,使局部感到温煦热力,待灸处红润烙红,即行停止。****现在很多药店都可以方便买到制作好的温灸纯艾条,可以随宜使用。身体瘦弱及虚弱儿童灸法对象为:爱吃偏食、清早起不来、总是精神不振、易于疲劳、缺乏食欲、容易感冒,致使课堂精神涣散、成绩一般不佳、远足旅行落伍、甚至聚会活动时有晕倒的孩子。灸法:以风门、身柱、灵台、孔最等为基本灸治穴,再根据某些孩子情况,加上两三个必要的穴。在一个月中,每天,以温灸艾条(或药艾条)熏灸或隔姜艾炷灸之。能持续半年效果会十分显明。为了操作方便并避免灼伤,推荐使用隔姜灸法或艾条灸,艾炷放置量要少于成人。(附录:风门穴同上文。身柱穴,本穴位于脊柱之上,与两肩相平,为人身肩胛部负重的支撑之柱,为负身之主柱,故名身柱。定位:正坐,背脊第三胸椎棘突下陷中取之。临床主治症:脑及脊髓疾患、癫痫、夜惊、衄血、支气管炎、小儿搐搦、癔病、热病、感冒、肺结核等。灵台穴,为心灵居处,内应心,长于清热解毒,治疗疔疮,因“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定位(参考上“身柱”图):正坐,略前俯,背脊第六胸椎棘突下陷中取之。临床主治症:支气管炎、肺疾患、恶寒、感冒、痈疽、疔疮等。孔最穴,“孔者,空穴也。孔最者,最主要之孔窍也。”定位:手臂前伸,手掌向上,从尺泽穴直对鱼际穴,下行三寸是穴位。腕横纹上七寸,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临床主治症:前臂肌炎、手指关节炎、肘关节炎、热病汗不出、咳嗽嘶哑失声、咽喉痛等。)直接针对心理疾患的灸疗艾灸的“温暖”与身心“关爱”能带来片刻的心神平和与身心舒泰对于直接心理治疗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而且,通过灸疗的亲身实践,能够让人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并学习耐心细腻的触摸爱抚,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家习惯于对身体的忽视,失去了很多对身体必要触觉与感知觉,以致麻木,积久致大病。连自己都如此忽视,再说什么关爱与帮助别人,那如何力所能及呢!艾灸也许能够帮助唤起一些久违了的对自己身体的感知觉,只有学会了关爱自己,才能真正的爱护家人,而后兼济众生吧。针对心理疾患的部分和其他涉及具体诊治部分主要来源于日人代田文誌先生《针灸临床治疗学》的大量临床实践及记录,当时其为日本针灸研究所所长、针灸师会学术委员长。具体灸法部分主要来源于中医世家并实践与教学并重的承澹盦先生《中国针灸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尤其感念并致敬于这些前辈,他们为了发掘古老医学遗珍,利益生民,以平生精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针灸临床实践和忠实的经验记录,实在是难得的针灸临床治疗文献,有超越针灸治疗领域的多方参考价值,尤其在医患关系方面医生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心理关爱。因其可贵,故节录其心理疾患典型病例治疗过程之重要部分。只用药物来治疗神经质和强迫观念症的现代医学是犯了错误的,徒劳无益的,就是住院使病人生活规则正常化,再加上一些心理疗法,也非十全十美。医师尤其要注意,不可轻率地直说患者就是害了﹡﹡﹡病或动则要求病人绝对静养等等。这样的说法是对患者无益的。病人对生命的恐惧,再加上对生计的恐怖,往往因之焦急失眠,会使他害上极度的神经衰弱,以致病情恶化,也许就此变成个不能工作的人也未可知。直接针对心理疾患的灸疗之强迫观念对于强迫观念的灸疗,在施用积极心理疗法同时,利用灸疗,消散其头重原因的头部血瘀滞,使全身的血液循环良好起来,增进其食欲以除去肉体的痛苦。对心理疾患,医治肉体是十分重要的。从精神与肉体两方面施以治疗的时候,神经质和强迫观念,大抵是能够治愈的。以下是一九三四年的一个真实病例及灸疗过程。文中“我”为代田文誌。接诊情况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患者初诊。体格正常,营养亦佳。面颊红胖,但表情忧郁,视线常向下,不能够对面看人。声音低沉,讲话也少。开玩笑他也不笑。当时我直觉的感到,只要能使这病人笑逐颜开,病就好了。他的发笑神经强直所以笑不出来。我就确定了治疗的主要方针,即是要使他的心境明朗。但是为了使他心境明朗,我觉得必须一方面注意病人的精神,一方面要使他身体所有的细胞完全活泼发生作用,因此就首先检查他全身。特别显著的是从后头部起至项颈部的强直,此部充血,压痛强。继察于头顶百会、囟会穴部充血,有压痛。其次于肩背部和其他身体部分一般呈过敏症状。治疗措施先使病人仰卧,我跨于其腹上,向着病人面部,用左右中指伸入其左右腋窝部,以不重不轻的节奏,从腋窝缘向下直到侧腹部,不断摩触,病人就哈哈地笑了出来,并且打算用尽全身之力忍住其笑。这时由于我和病人的合力,病人的全部细胞差不多都活动了。这一笑,病人的悲观的面貌急剧的起了变化,看着似乎明朗了。灸疗部位腹部——中脘、阳池、气海腰背部——肾俞、京门、次髎、脾俞、心俞、身柱、风门头部——天柱、风府、百会、囟会手足部——左阳池、曲池、三里、太溪等以上穴位根据患者成年与否、体质等以适宜大小的艾炷各灸五壯。简单医理据“内经”之说,脾俞者意舆智之所藏,亦记载着思虑过度时伤脾的说法,因此为治疗忧郁症之必要的穴。天柱、风府之三穴位于后头部,为治头痛、头重、忧郁等必不可缺的穴。百会和囟会治头痛颇效。此二穴对神经衰弱、歇斯底里、其他的脑部疾病多奏效。在这病人身上,此二穴亦显著压痛。(该书出版时附记:此患者一直到年疾患从未复发,并在小学任教。)附录所用穴位:(上下文已附录穴位此处省略,请参考上下文)中脘穴,“中脘者……当于上、中、下胃脘之中,故名中脘。”定位:腹前正中线,脐上4寸。仰卧,自胸岐骨至脐心之中央处取之。临床主治症:急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出血、吐泻、霍乱、子宫病、一切胃疼皆取之。阳池穴,“阳池者……两筋间如池,在手腕中表面属阳,故名阳池。”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按取第四掌骨端横纹中间,上直第四指,下为尺骨上踝陷中取之。临床主治症:感冒、风湿病、关节炎、前臂诸肌之痉挛及麻痹、子宫前屈或后屈,糖尿病等。气海穴,主治一切气疾,故称为气海。定位:腹前正中线,脐下1.5寸。仰卧,脐下一寸五分取之。临床主治症:肠疝痛、肠出血、慢性腹膜炎、神经衰弱、癔病、小儿发育不全、遗溺、慢性阑尾炎、月经不调、子宫出血、凡泌尿生殖器肠疾患皆可取用。肾俞穴,定位: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正坐或俯卧,从第十四节即第二腰椎之下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取之。简便取法,由医者两手中指按其肚脐心,左右平行移向后背,两指会合之处为命门穴,由此旁开一寸五分取之。(对于肥人腹下垂者不甚准确)京门穴,定位:第十二肋端下际。侧卧,按第十二肋骨之端下际,屈上足伸下足取之。临川主治症:肾炎、肠疝痛、肠雷鸣、肋间神经痛、腰痛等。次髎穴,定位:第二骶骨孔处取之(即第十九椎下旁)。临床主治症:男女生殖器疾患、淋病、睾丸炎、卵巢炎与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便秘尿闭、呕吐、骶骨神经痛与腰神经痛、膝盖部厥冷等。脾俞穴,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第十一与第十二胸椎横突起间,脊中穴旁开一寸五分之处取之。临床主治症:胃弱、消化不良、胃痉挛、肠炎、下痢、呕吐、喘息、黄疸、小儿夜盲、食道狭窄、水肿。心俞穴,“心俞者,心脏系于背部,足太阳之所穿行,故名心俞。”定位:在背第五第六胸椎横突起间,脊柱外约一寸五分。正坐按取第五胸椎下神道穴,外开一寸五分取之。临床主治症:心脏诸疾患、胃出血、呕吐、癫痫等。天柱穴,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临床主治症:脑病、后头及肩胛肌之挛缩、咽喉炎、鼻腔闭塞、嗅能减退、神经衰弱、癔病、头痛、衄血。风府穴,“风府者,风邪所入之府。”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临床主治症:全身性强直、发狂、中风、感冒、热性病、衄血、咽头炎、癔病、头痛眩晕、项强等。顖会穴,“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定位:正坐,前发际正中上二寸,从百会穴向前三寸取之。临床主治症:脑贫血之头痛眩晕、颜面苍白、衄血、鼻塞、小儿疳、惊痫目上视等。)直接针对心理疾患的灸疗之躁郁症“一患抑郁症,感情即抑郁而精神萎靡,有时亦感苦闷。思想滞涩,遇事犹疑,因此,谈话时声低迟钝,动作缓慢,甚至并非不可的日常事务,都不愿动手,有时终日发愁。也有悲观厌世,妄想自杀的念头。既不进食,也不熟睡。轻者郁郁不安,重者辗转反侧,终日苦闷。”(**此描述非抑郁症临床判断标准,请注意。)下文中“我”为代田文誌。接诊情况一九三七年八月,一位患者,面容忧郁,体格尚佳,动作极为迟钝。问什么差不多都不回答,但是像想回答,口部周围有点如痉挛样的抽动。虽不回答,可是看得出他的神志并不完全混乱,眼神不像狂躁的样子。治疗过程首先触诊胸大肌,这是精神病者特现反应的肌肉,多数精神病者,胸大肌和腹直肌,是强直而过敏的。果然,胸大肌强直而过敏。稍微一碰都皱眉。继而使其坐着,从后头部触诊至后颈部。后头部左右侧揭发胀,尤以左侧颈部天柱附近,发痛得厉害。项夹肌好似跟棍子样肿起,用指头可以摸得到。我按压此处,问道:“痛不痛”,他答道:“痛”。我说:“只要将这痛和这硬处置好,头部就一定会变好的。明白吗?一定会好的”。这一说,病人的严肃而雅思的面孔,虽然不过是一刹那,我却发现了他的欣喜表情。还算没有丧失反应感觉,依我过去的经验,但有反应感觉,同时具有想把自己的病治好的病人,一般地是能治好的。灸疗部位继使其仰卧,灸左阳池、中脘、上脘、气海、谭中。上脘与谭中压痛特强,一强压,病人就用两手推开我的手。多数精神病者在谭中现压痛。继使其伏卧,灸肾俞、京门、脾俞、次髎。脾俞特别胀痛。“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称:“在智为思。思伤脾。”过度思虑的结果,会在脾俞呈现反应,真是奇妙得很。或可认为是因而引起的结果(副交感神经过度紧张,尤其于胃痉挛时,脾俞与胃俞,现强烈压痛)。继使其做起,灸背部身柱、风门、大杼、肝俞、筋缩。身柱、筋缩、肝俞三穴压痛强。这三穴对治颈神经是特别要紧的。复灸左天柱与百会。百会与左天柱压痛尤为强烈。据我的经验,精神病多于百会现压痛。还有,左天柱或风池现压痛,而且可以说必定是左侧显现得强烈。即使不是精神病,在使精神过度的时候,左天柱附近会先压痛的。我灸了百会与左天柱,尚恐仅仅这样不够,就仔细地按摩头部和后头部,又按摩肩背部发痛得地方。我将这按摩方法传授了他的家里人,每天给他按摩一下。接着,灸手部的曲池、神门,灸足部三里、阳陵泉、太溪。尤其神门现压痛。神经病与神经衰弱者,多在神门有反应,这病人的神门压痛特别厉害。曲池对治精神病必要的穴。足三里别名亦称鬼邪,亦是治精神病必要的穴。我又告诉他,如不能睡眠,可以睡前再灸一次百会。我同时告诉他家里人,少叫他心烦,也别格外照顾他,尽可能地不去扰乱他。因为世上常有对头脑已经不大正常的人,和对正常人讲话一样翻来覆去的提意见,往往会更加重病人的病。灸治对抑郁症有效这一事实,恐怕……精神病医师尚未留意,我真不禁祈望在现代医学的抑郁症治疗法中,总有一天能够再增添一个灸法治疗。附录所用穴位:(上下文已附录穴位此处省略,请参考上下文)百会穴,本穴在巅顶,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故头为诸阳之会;穴居最高之位,周围各穴罗布有序,如百脉仰望朝会,故名百会。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正坐,两耳尖直上,当头顶正中取之。太溪穴,“太溪者,山之谷通于谿,谿通于川……出太深之谿,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定位:内踝后侧,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实与昆仑穴相对。临床主治症:热病后之四肢厥冷、心内膜炎、横膈膜痉挛、喘息、咽喉炎、口腔炎、乳痈、呕吐、子宫病等。上脘穴,“穴当胃脘之上口,故名上脘。”定位:胸腹前正中线,脐上五寸。仰卧,从中脘上行一寸取之。临床主治症:急性慢性之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出血、肠疝痛、寄生虫、小儿惊风等。膻中穴,定位:本穴正当两乳间凹陷中,胸骨正中当两乳头连线中间取之,女性则按第四肋骨间隙中间取之。临床主治症:胸部淤血、胸膜炎、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咳嗽、心悸、乳腺炎、乳汁少等。神门穴,心藏神,主神明。本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所注为输”,有输注、转输之义,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定位:腕横纹上尺侧端,大筋里。伸手,掌朝上方,小指与无名指掌转侧向外方,掐取豆骨下、尺骨端之陷中取之。临床主治症:精神病及心脏病之要穴。心脏肥大、神经性心悸亢进、鼻炎、舌肌麻痹、癔病、食欲不振、精神病。阳陵泉穴,本穴位于膝下外侧隆起如陵的腓骨小头前下方,穴深似泉,可与大腿对侧阴陵全穴相透刺,故名阳陵泉。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正坐,屈膝垂足,从膝外侧关节之下,按取腓骨小头之微前下陷中取之。临床主治症:膝关节炎、半身不遂、脚气、下之痉挛、习惯性便秘、颜面浮肿、胆石病、胸膜炎与肋间神经痛、遗尿等。大杼穴,骨会大杼,本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中部位最高者,又居杼骨之端,故名大杼。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正坐,从陶道学旁开一寸五分取之。临床主治症:支气管炎、肺疾患、胸膜炎、头痛、眩晕、颈肌痉挛、肩凝、膝关节炎、癫痫。筋缩穴,肝主筋,本穴与肝俞相平,具有止痉息风之功能,治疗极强、抽搐等有关筋脉挛缩诸症,故名筋缩。定位:第九、第十胸椎棘状突起间,从第九椎下取之。临床主治症:强直性痉挛、胃痉挛、癫痫、腰背神经痛、言语不能、神经衰弱、癔病等。)**********关于神经衰弱、偏头痛、癫痫等其他中枢神经疾病,俟以后专文整理。

长按下面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yfbj/6723.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