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注意事项 > > 正文 >

中药熏灸疗法药物渗透,直达病灶

4.中药熏灸疗法--药物渗透,直达病灶

中药熏蒸灸疗法又称熏蒸疗法、汽浴治疗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人体达到治疗和保健养生的目的。实践证明,中药熏灸疗法药物渗透,直达病灶,作用直接,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适应症广。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之说;《理腀骈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礼记》: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五十二病方》随马王堆汉墓出土,明确提出用中药煎煮的热药蒸汽熏蒸治疗疾病,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如用骆阮熏治痔疮;用韭和酒煮沸熏治伤科病症等。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亦记述了用苦参熏洗治疗狐惑病蚀于妇人下部的药方与方法。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了用煮黄柏、黄岑熏洗治疗创伤与疡痈症;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则记述了用大剂黄芪防风汤熏蒸治疗柳太后中风不语使其苏醒的方药与手法;中药熏蒸疗法用于皇宫深院救治皇太后的中风重症,足可窥中药熏蒸治疗疗法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很大,毛孔很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灸疗法就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透皮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

中药熏灸集中药、热疗、汽疗、渗透等多种功能,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因病施治,对症给药,可有效治疗多种常见病。现代的中药熏蒸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直接对中药进行蒸煮,免去了传统的那种需要先将中药煎煮成液体复杂的过程,通过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由熏蒸的中药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菌消炎、治痛止痒等作用。另外药物经熏蒸作用于肌体后,其挥发性成分经皮肤吸收,局部可保持较高的浓度,能长时间发挥作用,对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排泄,促进炎性致痛因子吸收,提高机体防御及免疫能力、促进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药熏蒸疗法操作简单,无论是治疗疾病或保健养生都适用,但熏蒸的前提是要有中药熏蒸床,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配药。

中药熏蒸床具有显著、强大、持久的生理、药理效应,产生这两个效应是熏蒸的热能与对症使用的药物。根据患者的情况对症下药,直接有效。目前熏蒸机普遍采用先进的中药汽化装置,通过数字智能化控制恒温、电脑控温,使中药药液产生中药蒸汽。患者在薰蒸治疗时,能通过蒸汽的热效应使全身毛孔张开、毛细血管网开放。在蒸汽环境内,肌体内邪外出,药物通过对患病部位进行有效渗透,药力直达病灶。对改善微循环,松解僵硬的软组织,通络止痛有良好效果。

现举例部分疾病的中药熏蒸配方如下:

体癣湿疮、虫咬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的熏蒸配方:露蜂房苦参、金银花、蛇床子、苦楝皮、白鲜皮各30~45g、黄芩、黄柏、鱼腥草各30~60g。

痛经的熏蒸配方:柴胡10克、益母草30克、木香各10克、当归10g、赤芍10g、香附10g、广木香10g、乌药10g、元胡10g、刘寄奴10g、王不留行10g、怀牛膝10g、甘草。

腰椎间盘突出的熏蒸配方:木瓜15克,白芍30~60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桃仁10克,红花15克,怀牛膝15克,杜仲(盐炒)15克,元胡15克,姜黄10克,桂枝10克,桑寄生3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高良姜10克,炙甘草10克。

常做养生灸,健康活到老

艾灸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方面,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证明了行之有效的中医方法。它操作简易,安全有效,施灸处感觉温暖舒服,十分轻松,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使用。《扁鹊心书》中说:“人无治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这是指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养生灸。因此,常做养生灸,可以延缓衰老,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灸出好身体,健健康康活到老。

古人养生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之说,意思是说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春天适宜灸气海,目的是为生发身体的阳气,因为气海为诸气之海,春季又是主生发的季节;秋灸关元也是同样的道理,关元穴主关闭藏精,也就是主身体元气的封藏,而秋季是主闭藏的季节。因此,春分灸气海,立秋灸关元,都属于当令施灸养生,正遵循了《黄帝内经》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

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只是养生保健的一种方法而已,并非养生只有在春秋天才能施灸。只有日常把身体呵护好,保养好,才能健健康康的活到老。养生灸贵在坚持,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方式,体质状态等情况都不一样,只有适合你的方法才是最合理的养生方法。

养生灸常用的施灸穴位: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在脐下3寸,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是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以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古人认为进入老年后,应该每年灸关元穴壮,可以使老年人身体矫健身体好,胃口好,面色红润。中医学认为,关元穴部位为一身元气(真阳)所在,化生精气之处,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补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之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疾病。关元穴施养生灸法,将艾条点燃后,靠近关元穴熏灸,每次灸10~15分钟分钟,以灸致局部皮肤微微红晕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个月灸10次。艾盒灸30分钟左右;关元隔姜灸,将生姜切成0.2~10px的小片,用针刺数孔,放在关元穴上,然后置小艾炷点燃施灸。每次灸3~10壮,隔日灸1次,每个月灸10次;关元附子灸:将附子切成约10px的薄片,用水浸透后在中间刺数孔,放在关元穴上。然后置上小艾炷或中艾炷点燃施灸,灸致局部皮肤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3~5壮,隔日1次,每个月10次。需注意的是孕妇忌灸关元。

命门穴,督脉之穴,位于在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之要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命门穴施养生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30分钟左右。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胃腑的下合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驱邪防病,补虚强身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灸足三里穴养生保健,我国古代有很多记载,提出无病之人,常灸足三里可以延年益寿,故称长寿之灸。还有常灸足三里,胜过吃老母鸡之说。足三里穴施养生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30分钟左右。

中脘穴为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中医学认为胃是五脏六腑之中的一个重要器官,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以后,首先要经过胃的腐熟阶段,而腐熟水谷正是胃的功能。所以将胃的功能和肾的功能称为“肾为先天之根,胃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胃气之盛衰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是很大的,因为五脏六腑都要得到来自于胃的水谷之气才能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故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扁鹊心书》中记载,“窦材曾遇一妇人产后发昏,二目滞涩,面上发麻,牙关紧急,二手拘挛。窦材曰:此胃气闭也,胃脉挟口环唇,出于齿缝,故见此证。令灸中脘穴五十壮,即日而愈。”凡治疗疾病应首先提升胃气,胃气调和则谷气生,这是说明人赖水谷精微物质以养其身,故为养身保健要穴。灸中脘穴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非常好的效果,如胃脘胀痛、呕吐、呃逆、泛酸、食欲不振等。中脘穴施养生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30分钟左右。

背俞穴,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穴、督脉经穴、华佗夹脊穴。实践证明背部养生灸法是对背部腧穴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对治疗预防五脏六腑的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背部穴位包括从大椎至尾闾骨长强穴的一切背部经穴及经外奇穴。循行背部的正中线的是督脉,循行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和旁开3寸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旁0.5寸是华佗夹脊穴,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是经

(1)五脏六腑背俞穴在艾灸疗法中的运用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所输注于背腰部的部位。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上下排列,分别用脏腑名称来命名。背俞穴既可以治疗相关联的内脏的疾病,也可以治疗和这个内脏相关联的五体、五官的疾病。

肺俞穴治疗肺疾、鼻疾。

心俞治疗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失眠、语言障碍。

肝俞治疗肝疾、目疾。

脾俞治疗消化道疾病,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

肾俞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耳聋、耳鸣、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厥阴俞治疗癫狂、痫症、老年痴呆。

三焦俞治疗痹症、浮肿、盆腔炎。

大肠俞治疗痔疮、便秘、腹泻、坐骨神经痛。

小肠俞治疗尿浊、口腔炎、口臭。

膀胱俞治疗小便异常、前列腺炎、坐骨神经痛。

胆俞治疗胆道疾病、偏头痛。

五脏俞加膈俞治疗中风后遗症、脱发。

肺俞加膈俞治疗哮喘、荨麻疹。

脾俞加膀胱俞治疗腰腿痛、前列腺炎。

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高血压、偏头痛、呃逆、失眠、配翳风治久治不愈的面瘫;配脾俞治疗贫血,配膀胱俞治疗坐骨神经痛。

(2)华佗夹脊穴在艾灸疗法中的运用

背部华佗夹脊穴,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穴下旁开0.5寸处,每侧共17穴,总共34穴。1~3夹脊穴主治上肢疾病,1~8夹脊穴主治胸部疾病。6~17夹脊穴主治腰部疾病,13~17夹脊穴主治下肢疾病。

不同夹脊穴治疗疾病情况如下。

胸椎(T)T1:心慌、心悸、气管炎、气喘、咳嗽、呼吸困难、左上胸痛、手腕痛、手臂后侧痛、肋间神经病等症。

T2:食道炎、胸痛、气喘、咳嗽、血压异常、心律失常、肩臂酸麻痛、手麻木等症。

T3:气喘、咳嗽、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心脏病、胸闷、胸痛等症。

T4:胆道疾病、黄疸、带状疱疹、腱鞘炎、肺炎、气喘、胸膜炎、乳房痛、肋间痛等症。

T5:慢性胃炎、指关节炎、失眠、癫痫;肝炎、胆囊炎、脾肿大、低血压、乳房痛、胸壁痛等症

T6:胃病、胃痛、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肝区痛、胆石症、上腹胀痛、肋间痛、食欲不振、胸背痛、胰腺病等症。

T7:呃逆、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区痛、胆石症、Ⅱ型糖尿病、十二指肠炎、扁桃体炎等症。

T8:肝病、胸闷、Ⅱ型糖尿病、胆石症、小肠炎、尿频等症。

T9:肝胆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过敏症、湿疹、肾上腺炎、膀胱炎、排尿困难、频尿、不孕、下腹痛等症。

T10:胆道疾病、腹胀、肝区痛、肠炎、水肿、痛风、不孕、输尿管炎、带状疱疹、静脉曲张等症。

T11:慢性结肠炎、糖尿病、肾炎、输尿管炎、大肠炎、性无能、排尿异常等症。

T12: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膀胱炎、不孕、生殖器疾病、风湿关节炎、输尿管炎等症。

腰椎(L)L1:结肠炎、腰痛、腹痛、腹泻、大腿痛、便秘、尿床、疝气等症。

L2:痛经、月经不调、子宫、卵巢炎、小产、大腿中段酸麻痛、便秘等症。

L3:月经不调、生殖器疾病、水肿、坐骨神经痛、腰痛、腹痛、膝关节痛、血压不正常等症。

L4:腰痛、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月经不调等症。

(3)督脉背腧穴在艾灸疗法中的运用

艾灸疗法治疗和预防疾病,首先疏通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只有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所以先疏通任督二脉。任督二脉之中,先疏通督脉比较好,这也是经验之谈。督脉是沟通大脑和脊髓的主要经络,督脉有诸阳经之称,被称为“阳经之海”。故督脉可治疗诸阳经之病症。如阳虚证表现为神疲乏力,恶寒、四肢发冷,便溏、喜热饮等,可灸大椎穴。如阴虚证,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便秘等,可在大椎穴处施灸。督脉行入脊里入脑髓,肾脉贯穿脊柱,属肾。肾主骨,生髓,肾督二脉关系密切。故凡影响四肢功能的疾病,如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皆与督脉有关。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脑与脊髓发出的外周围神经支配四肢的感觉、运动。当有关致病因素造成外周神经病损时可出现四肢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等症状。上肢的疾病主取大椎,因大椎穴与全身阳经交会,能疏通四肢的气血经络,尤以上肢、头部疾患为主。下肢的疾病主取命门。命门穴为培元补肾,强健腰肌之要穴。肾之精充足,则下肢强健有力。

督脉四肢无穴,穴皆在头身,脊柱之上,某些腧穴可治全身性疾病外,还可治疗局部病变,如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等。督脉之别络穴名叫长强,长强是任脉、督脉、冲脉交会之处,中医称之为“一源三岐”。又是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穴,可以治疗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疾病。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人身诸阳,因此,通过背部督脉灸,可扶助一身阳气,通调全身经络。通过督灸的综合作用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养生灸的适宜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平时虽无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容易疲劳,长期劳累或压力过大而致身体虚弱,精力不足,难以胜任繁重工作;患有慢性疾病或久病体虚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贫血、腰腿疼、男性性功能障碍、妇科疾病等;需要进行体质调理的人群。虽然身体暂无不适的困扰,但由于体质偏颇,不属于平和体质,身体总感觉不适合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如能及时进行预防,可以防患于未然。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如手术后、出血后、大病重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想延年益寿,美容养颜,焕发青春活力的人们。

??

点击标题上面蓝字“脊祥堂”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
西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ysx/7825.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