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注意事项 > > 正文 >

医圣张仲景的一个方子,只有五味药,大补阳

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多少钱 http://www.t52mall.com/
《伤寒论》有一名方:附子汤,温经散寒。治阳气不足,又感寒湿之邪,导致四肢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令背恶寒、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

在贫穷地区种田时,存粮已经不足,加上恶劣天气导致欠收,人们不仅要面对吃饭穿衣保暖等问题,还需要解决身体阳气不足、寒湿内侵的问题。此时,中药附子是最好的选择。附子辛甘大热,可益脾阳、助心阳、补肾阳,同时能逐风寒湿邪,是阴寒之证的首选药物。明代医学家虞抟评价附子为"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附子与许多中药配伍,能够发挥更强的药效。可以将附子比作富在深山的人,而其他中药则是远亲,攀上富人可以让生活更上一层楼,而富人遇到富人,则能让业务更壮大,就像大公司并购一样。

人参是补气之王,就像另一个富人一样。虞抟曾说,附子的首个功效是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阳虚通常伴随津液亏虚,人参可以大补五脏元气,来补液生津。人参不仅能够和附子带着通行十二经,而且二者结合可以形成一个补肾为主,元气为本,益气温阳的局面。这种结合被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命名为“一炁丹”。“炁”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附子得人参之补津,不燥热伤阴,人参得附子之助阳,补气兼温里,正是神秘空间能量场,共治阳虚寒湿侵袭引起的骨节、胸腹疼痛等症状。

阳虚寒湿侵袭还可导致背恶寒,手足冷。脊柱是背部的重要部位,为督脉所行,督脉总督全身阳气,是一身阳气的动力,若阳虚且寒湿内侵,投射到背,背部就像被树遮了阴,恶寒发冷。阳虚之人的热量不易抵达手足这个偏远地带,故而手足也冷。而寒湿内侵,最受影响的是喜燥不喜湿的脾。白术和茯苓是中药界最为耀眼的益脾组合。白术具有补脾燥湿的功效,尤其是炒白术,可补脾虚弱而生津。本方所用的生白术,偏重于燥湿利水,可除脾的多余津液湿气,防范补得过度。附子和茯苓的相助,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的功效。得附子相助,脾肾并治,补中有行,是除寒湿的圣药,可治疗脾肾阳虚所致的水肿和风湿关节痹痛等症状。茯苓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可以行气健脾,让肺通调水道助脾运化。在利湿的时候将药性往下引,防止附子过度补阳而聚敛肾水,养护身体。同时,茯苓还可以调节水液,使阳虚气化不力、水液泛滥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共治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之证。而白术茯苓相配,一补一渗,一燥一利,就像流水线上的镙丝钉,起承转合,使水湿除而脾气健,以运水湿。

最后,我们要回到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四肢经脉的气血运行不畅,应该使用哪种补血药物?当归、熟地和鸡血藤都是补血药,但是如果要与附子形成一种制衡且能够养血舒筋,当归、熟地和鸡血藤的温性则远不如白芍的苦酸微寒、敛阴养血、和中止痛的特性,白芍可以引阳药入阴。此外,本方针对的是阳虚体质,不宜发汗,而白芍具有敛阴止汗的作用。因此,附子的补阳可以帮助白芍寻求阳气,滋养阴血。附子得到白芍的相助,可以寻求阳气中的阴,缓解其燥烈的特性,不会损伤阴血。

由此阴平阳秘,刚柔相济,温而不燥,养而能通,缓急止痛。五味合用,以温阳补气治本,除湿止痛治标,补虚达邪,共除阳虚者常常受到的背恶寒、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之烦扰。正是大医张仲景《伤寒论》之附子汤。组成:附子15克(炮)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先煎附子1个小时,后下茯苓等煎服。

因阳虚而寒湿内阻所致的病太多,本方除常用于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之关节痛等属阳虚寒盛类疾病,还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带下病、月经后期及某些功能减退引起的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脾肾阳虚、寒湿内阻类疾病。

附子汤,以其温经散寒的药性,被誉为“阳之圣药”,在中医界备受推崇。就像文章中所述,附子汤中的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它们相互协作,以温阳补气治本,除湿止痛治标,达到调和阴阳,缓急止痛的目的。而当归、熟地、鸡血藤与白芍的搭配,更是让药力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许多人都会出现身体虚弱、四肢冰冷、关节疼痛等问题。此时,附子汤就成为了缓解身体不适的好选择。当然,在使用中药治疗身体问题时,也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让我们一起珍惜中医药文化,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ysx/1536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