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医院曾强教授教你如何正确做体检如
(我要零就医)专为贵宾客户提供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关心健康的人士必看!
前言——以下四医院(医院)曾强教授的系列访谈文章,分别从“为何要做体检及体检的重要性”、“哪些体检项目该查?”、“怎么看懂体检报告?”、“体检后哪几类人要健康管理?”等角度阐述和介绍了体检与健康管理那些事。建议各位仔细阅读并转发给你关爱的家人、朋友们。
曾强,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军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10年来,从事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工作,进行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以及亚健康的研究工作。作为卫生部《体检管理办法》起草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卫生部《体检管理办法》和《健康体检项目》的编写和制定工作。
一、体检,健康管理的重要一步
记者: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越来越认识到体检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身体该如何管理呢?曾强: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的确普遍提高。特别是媒体常曝出某知名人物猝死,周围越来越多人因癌症英年早逝,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生命需要珍惜,健康需要管理。在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要形式的健康管理行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要零就医)专为贵宾客户提供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关心健康的人士必看!医院自年建立健康医学中心、年成立国际医学中心再到今年1月两个中心合并成中国首家专业的健康管理研究院,作为管理者,一路做下来,我深切感受到注重健康和定期体检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记者:在人们重视健康、定期体检的同时,在我周围还有不少人觉得体检没必要,认为有病查出来也不能怎么样,查出后有心理压力反而不好。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曾强: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就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多年实践证明,体检不但必要,而且对于慢性病和癌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先说慢性病。因为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都是平时没有明显症状的,如果不通过体检是发现不了的,等病情严重后再发现,会对身体造成极大影响。癌症更是如此。早期癌症是没有任何症状的。通过体检,可以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预防癌症。即便不小心患上癌症,也能通过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记者:我发现还有一部分人只重视体检过程,却忽视体检报告阅读,在取到体检报告后,丢在一旁,根本不读。即使阅读了,也是用眼睛快速扫描,匆匆一瞥,对体检报告,尤其是体检结论及相关建议不以为然。曾强:这就失去了体检的真正意义。其实体检后,最重要的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确还有这种情况,体检报告已经明确体检者有重大疾病诊断或异常阳性结果提示,医生也给出明确指导建议,但是因为身体暂时没有任何不适,并没有引起重视,结果延误了对重大疾病、甚至癌症的及时发现,等出现症状,已经是疾病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机会,悔之晚矣,教训十分惨痛。
记者:可见,在早期发现疾病、把握最佳治疗时机上,健康体检功不可没。曾强:健康体检的目的除了“治已病”还要“治未病”,是为了通过检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获得自己的健康信息,知道自己还隐藏着哪些健康问题,通过体检对自己的健康走向有一个预估,并且为正确的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合理运动指明方向。如果有潜在危害健康的风险因子,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设计更为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使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
二、健康体检,哪些项目该查?
记者:一般情况下,多长时间做一次体检合适?
曾强:健康体检是一门科学,哪些人群该查哪些项目,不同的年龄段和生命周期重点检查什么项目,是有一定讲究的。全面的健康体检不仅仅要检查身体(生物)健康,更要检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健康。健康体检的频率最起码应该是一年一次,有条件的可以一年两次,一次全面的基础检查,一次针对性的检查,这是因为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癌症、肝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一年的间歇足以使其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记者: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所有的体检项目都应该查一遍,才能保障自己万无一失;另一种则认为体检项目没必要都查,挑几项重要项目即可。你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
曾强:体检时一上来就所有检查都做是不科学的:一是没有多少人从经济上能负担得起,二是医生也不会为体检的人做这种“大包围”式的检查。一般体检都会有所选择地做一些检查,我们通常称为筛查。通过筛查,如发现有异常的项目,再做进一步的检查。这样既不会过度检查造成浪费,又基本能达到体检的目标。
最好的做法是:受检者在体检之前将个人的有关情况和担心详细向医生说明,由专业的健康保健医师进行综合分析后,根据受检者的身体状况“量体裁衣”,做出既符合受检者个体状况又比较经济实惠的个性化方案。
但是,不管是谁参加体检,怎么选择个性化方案,基础项目是不可少的。这些项目一般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脉搏以及心理量表,内、外科医生、五官科医生常规查体,妇科医生常规查体,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以及心电图、X线胸片、B超(肝、胆、脾、胰、肾)等。(我要零就医)专为贵宾客户提供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关心健康的人士必看!其中,尿常规特别是便常规等容易被受检者忽视,还有的女同志嫌麻烦或不好意思自动放弃妇科检查,这会因漏检为身体埋下健康隐患,切记不可随意放弃检查。
记者:具体不同的人群应该重点查些什么项目?
曾强:健康体检一般应根据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个人嗜好、既往的健康状况及家族遗传病史、近况、生活方式等综合因素考虑,决定选择较适合于本人的体检项目。
30岁以下的年轻人如无特殊情况,只需做基础项目,不必增加检查内容。工作压力大的中青年人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工作压力现状,适当增加有关检查项目,比如心理及压力测定和一些对身体功能进行评估的亚健康评估检测。
40岁以上的男性定期检查前列腺,包括肛门指检(很必要)及血清前列腺异性抗原测定(PSA)。由于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提前,因而一些检测设备,如脉搏波检测(PWV)、心脏负荷测定系统(AL)都是预测心脑血管病的良好手段。
成年女性每年必须进行乳房、卵巢及子宫的检查,已婚女性要求每年做一次常规妇科检查,包括宫颈刮片检查,以便对于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及肿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红外热成像系统可供选择。
老年人机体出现衰退,应在常规项目外增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早期筛查,比如颈动脉超声、餐后血糖以及包括各种早期肿瘤标记物在内的相关化验检查,另外还可以做一些亚健康状态评估项目的检查。
有家族病史的人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检查项目,如选择肿瘤筛查和基因检测。
有慢性疾病的人根据疾病种类,尽可能在该病范围内,去相关专科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
特殊行业的人在医生指导下,除了常规检查项目外,还应增加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如微量元素、毒性元素测定等。(来源解放军报)
三、医院曾强教授教你如何“看懂”体检报告?
抽血、量血压、做B超……一通检查后,您会得到一份详实记录自己健康状况的《健康体检报告》。看到上面各式各样的学术名词、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医学符号,很多人一头雾水,仿佛阅读一部“天书”。体检报告里隐藏了怎样的秘密?各种检查指标能反映机体什么健康状况?指标出现异常可能预示哪些健康异常?现在和您一起解读体检报告,让我们共同解读这部“人体天书“,破解机体健康的密码。
滴血探秘——解读血常规
随着医学发展,检查技术越来越高端,医疗设备越来越贵重。其实,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三大常规”化验以及尿微量蛋白等检查这些最便宜、最基本的检查,涵盖了身体很多健康信息和疾病的线索,是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和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解读血常规化验报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轻度异常莫心慌
在血常规化验检查报告中有时某项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请您不用恐慌。对健康体检者来讲,大部分“偏离”属于正常情况。可能与抽血前没有喝水、没吃早餐,导致血液浓缩有关。白细胞易受情绪、环境的影响;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血小板升高。
重点先看四大项
有的血常规化验项目多达20多项指标。从医生的角度讲,每个指标都很重要。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全部了解这么多的指标确实有难度。对无血液病的体检者,抓住其中最重要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总数(PLT)4大项即可。
如果4大项没有问题,而其它项存在问题,虽然也有可能是血液疾病引起的,但多数情况是没有休息好、失水过多等问题引起的。如果4大项中的一项出现问题,同时还有其它子项超标,很可能是特定疾病的指征。
大项结合小项看
如果这4大项任何一项出现问题,就要结合其它小项确诊是否有疾病。
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三者升高,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提示血液粘稠。三者同时降低时,提示贫血,根据细胞的大小及染色分为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如果是临界或者轻度的话,可以通过多吃含铁的食物,如黑木耳来调节。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而淋巴细胞比率下降,常见为急性细菌感染;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而淋巴细胞比率升高,常见为慢性病毒感染。
血小板高于正常值,同时白细胞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了化脓性感染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太高容易出现凝血。血小板减低同时伴红细胞计数减低可见于某些生理状态,如女性月经期。
严重异常看医生
血常规检验结果只能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切不可忽视在全面检查基础之上,使结果互相印证,进行综合判断。
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三者中度以上下降,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是生理性波动导致的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异常,最好在医院复查。
血小板长期明显减低可见于全身性出血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白血病等,必须加以重视。血小板太低,身体容易出血,出血后伤口不易愈合。复查后血常规指标不恢复正常,则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请教咨询医生。
血常规
血小板计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
增多: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
减少:常见于各种贫血。
白细胞计数
增多: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减少: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性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尿常规化验指标意义
尿液寻踪——解读尿常规
尿常规和尿蛋白化验检测是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和临床诊断不可忽视的一项常规检查,不少疾病早期就可以在尿液化验指标变化中找出蛛丝马迹,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重要的线索。解读尿常规体验报告时,可以采取如下程序和办法。
四大指标先要看,疾病线索早发现。虽然尿常规等化验指标和数据特别多,但是有的数据有意义,有的只是对另一项的解读。在解读化验报告时,首先要看尿蛋白、尿糖、红细胞、白细胞这4个重要指标。
尿蛋白呈阴性,若为阳性需定量。(我要零就医)专为贵宾客户提供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关心健康的人士必看!尿蛋白的检测是肾脏疾病诊断常用的粗筛试验。早期肾病最先会通过尿蛋白增加而反映出来,不管尿蛋白是几个“+”,都表明尿液中可以检测出蛋白,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原发于肾脏本身的疾病外,高血压糖尿病等很多疾病都可能造成尿蛋白阳性。如果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呈阳性,应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
隐血阳性多误差,可靠镜检尿沉渣。在平时化验尿常规经常遇到尿红细胞和尿潜血不一致的时候,一般要以沉渣分析仪检测新鲜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为准,只有看到红细胞才能说明有问题。长期尿中有血应该警惕患有肾脏结石、肿瘤、急性肾炎、膀胱炎和泌尿外伤。
尿糖阳性看血糖,两者都高糖尿病。正常人尿中只有微量的糖,一般化验不出来。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大量吃糖或推注葡萄糖时,会有短暂的尿糖出现,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尿糖和血糖同时高,就是糖尿病;血糖不高,但尿糖高,可能是肾性糖尿。
尿中应无白细胞,感染可致数超标。正常尿中白细胞呈阴性。尿报告单上验出大量白细胞,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干扰因素可能大,指标异常要复查。尿常规检查某项指标结果有异常,受外在因素影响造成异常的可能性比较大。无法下结论时,必须针对同一项目再做一次检查,用两次的结果去解读,作出结论。
便中查病解读便常规
大便的颜色、形状、潜血等与疾病密切相关,大便常规检查作用大,被称作消化道疾病的“警报器”。解读便常规化验报告,可以参考如下程序和办法。
观“色”又察“形”。正常大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黄色。大便颜色的形成有诸多影响因素。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粪便呈白陶土样;上消化道出血,有时呈柏油样便。无论是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拉血便,都有一个特点,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是便后滴血,这种情况多是患了痔疮。
通过观察大便的形状也能了解一些疾病信息。粘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者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粘液脓性血便多见于细菌痢疾;酱色粘液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水样、蛋花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见于伪膜性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糊状便多见于小肠疾患。
隐血试验是重点。正常人24小时的胃肠道生理性失血量约0.6ml,隐血试验能检出消化道1ml以上出血。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
一般要求40岁以上的健康人每年做一次隐血试验,作为健康筛检。化学法检查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出血可靠,免疫法主要适用于下消化道(小肠、大肠)出血的检查。隐血试验间断性阳性提示消化道溃疡症,持续性阳性提示消化道癌症,需进一步进行消化内窥镜检查。
镜下检查仔细看。显微镜下查出红细胞,提示患者多半是患了结肠炎,肿瘤、息肉、肠结核和痔疮出血等。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多于白细胞,红细胞可成堆存在。显微镜下见到多个白细胞而无红细胞,提示患有肠炎。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多于红细胞。显微镜下见虫卵及成虫,证明有寄生虫感染。
反复检查可推荐。一次便常规正常不一定就说明消化系统没问题,必要时应当反复化验协助诊断。
四、体检后,哪六类人要做健康管理?
近年来,媒体常报道某知名人物猝死,越来越多人因癌症英年早逝的消息。这些信息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生命需要珍惜。大家也越来越认识到体检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强教授指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就可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多年实践证明,体检不但必要,而且对慢性病和癌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有一部分人“为了体检而体检”,只重视体检过程,却忽视体检报告阅读。一些查出严重问题的人会主动就医,但更多人取到体检报告后就丢在一旁,根本不读。即使阅读了,也是快速扫描,匆匆一瞥,对体检报告,尤其是体检结论及相关建议不以为然。曾强说,不少体检报告已经明确做出体检者有重大疾病诊断或异常阳性结果提示,医生也给出明确指导建议,但由于身体暂时没有任何不适,并没有引起体检者重视,结果延误了对重大疾病的及时发现,等出现症状已是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南方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姚海延对此指出,处于健康临界点的人最需要进行健康管理规划,尤其下面几类人要及时请医生或者健康管理专家给出管理计划。
体重超标。有人觉得体重超标不算大事,还以“心宽体胖”来自我安慰。尽管体重超标没有具体的临床症状,但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认定肥胖是全球成年人最大的慢性疾病,被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之一。体重比正常人重10%以上者(超重),患高血压的几率高6倍,患心脏病的几率高1.5倍,患糖尿病的几率高5倍,患胆结石的几率高2.5倍,患关节炎的几率高6倍。美国哥伦比亚医学中心营养顾问乔伊·鲍尔认为,做好体重管理,也就是做好健康管理。体重超标的人应尽快改变生活方式,每天锻炼半小时以上,每周至少拿出5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等。同时要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
血脂偏高。血脂高不仅容易患心脏病、脑卒中,还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需要引起重视。一般来说,血脂水平中,总胆固醇应低于5.70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低于4.11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高于1.00毫摩尔/升,甘油三酯低于1.85毫摩尔/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人总胆固醇水平为5.6毫摩尔/升,说明马上就要超标了,此时也要注意调节饮食,戒烟、限酒、多吃深海鱼和苹果,都能避免患上高血脂。
血糖偏高。血糖偏高不仅可能诱发糖尿病,还会损伤全身血管,引起眼底、外周神经、肾脏、甲状腺、心血管等多处损伤。正常时空腹血糖低于6.1毫摩尔/升,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空腹血糖高于5.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属于糖耐量异常,也应该引起重视。首先要保证总热量摄取不要太高,多吃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高纤维的食品;其次要改变不规律的作息,尤其是频繁熬夜应酬、暴饮暴食;最后要合理运动,最好每天进行30分钟轻微出汗的有氧运动。
血压偏高。血压增高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大隐患,一定要重视,国外已经把高压毫米汞柱以上归到高血压前期,这些人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进入高血压行列,要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多运动、少吃盐。
尿酸偏高。尿酸是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血尿酸升高可能是痛风的前兆。血液中尿酸过多会四处游走,沉积下来伤及相应器官:结晶沉积到血管,会成为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沉积在肾组织内,引起间质性肾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痛风发作。男性正常血尿酸值范围为~微摩尔/升,女性约为95~微摩尔/升。很多高尿酸血症是吃出来的,所以,管理尿酸要从嘴开始,禁酒,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更要远离动物内脏、海鲜、蘑菇、豆子等富含嘌呤的食物。
血红蛋白偏低。男性低于~克/升,女性低于~克/升,可能是贫血。贫血和很多原因有关,除了补充铁制剂,还要均衡饮食,多吃含铁食物,如肝、牛肉等。
读后感——
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建议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的健康了,Soeasy”
补充资料——
什么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定义——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健康管理、私人医生服务公司)所提供,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是合作关系。
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干预实施。健康管理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但传统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健康保障服务需求,为此,健康管理师成为一个独立职业就显得很有必要。世界范围内生活方式疾病不断上升,医疗费用不堪重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实现战略前移,重心下沉,医院的医生诊治病人转向社区对整个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健康管理的定义——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我要零就医)专为贵宾客户提供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关心健康的人士必看!
白癜风医院上海哪家好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yz/7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董氏奇穴特效刺血术
- 下一篇文章: 蒙一堂微课堂女人生二胎的极限年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