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治疗原则 > > 正文 >

一旦碰到众人束手无策猪梭菌性肠炎防

  3.传染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接触传染。仔猪出生后就接触污染的环境或乳头,随即将魏氏梭菌吸人,由于初生仔猪肠道是无菌的,加之幼猪消化道特别是胃肠道生理机能不完善和不稳定。魏氏梭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   4.流行形式多为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同一猪场中,有些繁殖母猪圈发生,有些则不发生,可能与母猪肠道中带菌有关。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地差异较大,就是在同一猪场中,各窝仔猪间也有较大差异。发病率最高可达%,死亡率为20%-%。本病呈世界性的分布,各国均有报道。   5.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或1-2d。临床症状   同一猪场不同窝之间和同窝仔猪之间病程差异很大,按病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多为1日龄的仔猪发病,当天或第2天死亡。部分病例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或只见到精神委顿,拒食,或尖叫等。初生仔猪突然排血便,后躯沾满血样稀粪,病猪衰弱无力,处于濒死状态。少数没有下血痢,便昏倒或死亡。   急性型:患猪体温升高不明显或略微升高,达40.0-40.5℃。病程2d左右,常维持2-3d后死亡。病猪开始出现急剧腹泻,排出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体粪便。患病仔猪皮肤干燥无弹性、重度脱水,表现不吃奶,两后肢与肛门周围沾污暗红色血样粪便,不愿运动,日益消瘦,衰弱无力,最后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病猪呈现持续的非出血性腹泻,初排黄色软粪,其后粪便呈清水样,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呈类似“米粥”状粪便。表现食欲不振,极度消瘦和脱水,一般在出生后第5-7d死亡。   慢性型:病猪在一周以上时间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是黄灰色,带黏液,会阴部和尾部附有粪痂,病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不死者多成为僵猪,几周后死亡。鉴别诊断   仔猪红痢:病原为C型产气芽孢梭菌,1-3日龄仔猪多发,7日龄猪也可发病,且一年四季均发。病猪拉血样稀便,粉红色,棕色,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剖检,以坏死性肠炎为主要特征,小肠粘膜广泛出血坏死,深红色,表面附有灰黄色坏死伪膜,易剥离。   仔猪黄痢:病原为大肠杆菌,3日龄以内仔猪发病,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高,主要系母猪粪便带菌而污染乳头所致。仔猪生后数h,或1-3d突然发病。腹泻,粪便稀薄呈灰黄色或黄白色。极度消瘦,脱水严重。剖检,以小肠卡他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充血、出血、肿胀、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仔猪白痢:病原也是大肠杆菌,10-30日龄仔猪多发,全群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猪拉乳白、灰白、淡黄或黄绿色糊状稀便。剖检,肠壁变薄,卡他性肠炎,胃黏膜潮红,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治疗方案。+一旦发病首先采取早发现早治疗,母猪除进行全方位清洗消毒外,也应进行药物预防性治疗,其药物种类和剂量自定选择敏感药物。免疫方案主动免疫   可用C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物制成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氢氧化铝菌苗和仔猪红痢干粉菌苗,对第一和第二胎的怀孕母猪,各肌肉注射本菌苗两次,第一次在分娩前一个月,第二次在分娩前半个月左右,剂量均为5-10mL。前两胎已注射过菌苗的母猪,第三胎可在分娩前半个月左右注射一次菌苗,剂量为3-5mL,即可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使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被动免疫   在常发猪群中,仔猪出生后早期注射抗猪红痢血清,肌注3mL/kg,可获得充分保护。仔猪一出生就可肌肉注射仔猪红痢抗毒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mL,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也可用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口服剂量5-10mL,每日1次,连用3d。并与抗生素以及其他药物共同内服,早期治疗可获得一定效果。

厂家(王)

猪病百科SALLSCIENCES

母猪保健肥猪育肥小猪拉稀胸膜肺炎

口蹄疫伪狂犬圆环病蓝耳病乳房炎

屡配不孕霉菌毒素奶水不足母猪返情

呼吸道疾病链球菌病母猪不发情牛羊保健催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yz/12935.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