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治疗原则 > > 正文 >

鸡采食量下降是怎么回事怎样提高鸡的采食量

鸡采食量下降是怎么回事?无论是蛋鸡市场,肉杂鸡市场还是肉仔鸡市场,鸡采食量下降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可以将其定名为鸡采食下降综合征,本病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那么怎样提高鸡的采食量?

  鸡采食量下降是怎么回事?

  (一)蛋鸡采食量下降(尤以青年鸡多发病)

  临床症状:采食量下降10%-50%,病情严重能下降70%左右,一般鸡群精神可以,粪便发黄、稀薄,病情严重的出现红粪、绿粪、白汤粪、料粪等,有时候个别鸡嗉囊有积水。

  (二)肉杂鸡采食量下降

  临床症状:极个别鸡打蔫,病程长机体消瘦,粪便过料,红粪、绿粪、黄粪都有,一般都伴有轻微的咳嗽,采食量下降或不增长,死亡率不高。

  (三)肉仔鸡采食量下降

  临床症状:鸡群精神可以,小鸡多,粪便差,一般料粪、红粪、绿粪、白汤粪等都有,伴有轻微呼吸道,病情严重继发大肠杆菌和气囊炎,死亡鸡能从肛门挤出白汤粪、绿粪,采食量下降10%-50%左右,或者一直不增料。前期死亡率极低,后期继发感染,死亡率极高,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原因及治疗方案:

  (一)霉菌毒素

  由于进入春、夏季雨水较大,空气潮湿气温较高,饲料存放时易受潮发霉,不能长期存放饲料,霉菌中毒一般在肺脏、食道壁、嗉囊中可见灰色霉菌结节。

  (二)饲料品质

  由于原料价格上提,饲料利润空间下降,许多饲料厂家在饲料中大量添加棉粕,以及豆粕、玉米替代品(例如豆蛋白、糖蛋白)等导致饲料中有毒物质含量过高刺激鸡群胃肠道导致发病。

  对策:更换优质全价饲料。

  提醒广大养殖户要早预防,发现后早治疗,进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

  怎样提高鸡的采食量?

  提高肉用仔鸡采食量,可提高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同时降低饲料浪费。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1)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低温条件下鸡的食欲好、采食多。

  (2)要重视日粮的全价性,提高日粮的适口性。

  (3)鸡具有喜食颗粒料的习性,且颗粒料进入嗉囊后容易软化破碎,缩短了采食、消化的时间,鸡容易增加饥饿感而增加了采食量,故有条件的应尽量喂给颗粒料或破碎料。

  (4)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定时定点喂料,有利于肉用仔鸡建立采食条件反射,保持旺盛的食欲,从而增加了采食量。同时注意不突然更换饲料品种。

  (5)自由采食、自由饮水的情况下,少喂勤添,不喂霉变饲料,保证饮水,经常保持有良好的食欲,这也是提高肉用仔鸡采食量的有效办法。

  (6)改进食槽,按鸡龄大小提供结构合理的食槽,根据鸡龄和体重大小调整料槽高度。食槽应放在固定的干净地方。

  鸡采食量下降一般都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现象,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加强注意。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连续使用3-5天,可使粪便细腻,臭味减少,粪便逐渐变稠。

2、使用7-10天,薄壳蛋逐渐变少,蛋壳颜色由浅至深逐渐恢复。

3、15天-20天,蛋重不达标的逐渐达标增重,产蛋率低的逐渐增加产蛋率。

4、20-30天,死亡淘汰率明显减少和降低。

5、长期使用本品可预防安卡拉病毒、温和型感冒、新城疫、大肠杆菌、输卵管炎等病毒和细菌性疾病。

6、本品可代替中药、脱霉剂、微生物制剂和预防性抗生素在蛋禽饲料当中的应用。

7、在做疫苗以前使用本品可减少对鸡的应激,增加疫苗的效果,但本品不能和疫苗同时混合使用。

8、本品预防腺胃炎、肌胃炎、肝炎、球虫、出血性肠炎和细菌性肠炎。

治疗肝炎:太子素+小苏打,连用3-5天

治疗腺胃炎、肌胃炎时:太子素+西咪替丁+阿莫西林

治疗出血性肠炎时:太子素+硫酸新霉素+K3

治疗细菌性肠炎时:太子素+硫酸新霉素

治疗病毒性疾病时:太子素+抗体

1、苗禽进来前两天,太子素拌料连续使用,可不用或减少开口药。能达到:(1)快速排出脐类;(2)减少苗禽的鸣叫时间;(3)减少弱苗的存在;(4)提高苗禽的整齐度和健雏率。

2、第四天开始拌料连续使用,能达到:(1)减少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比例;(2)预防肠炎、腹泻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

3、第十天开始拌料连续使用,能达到:(1)预防腺胃炎;(2)预防球虫;(3)预防肉鸭细小病毒(大舌头病);(4)预防安卡拉病毒(腺病毒);(5)温和型感冒(6)预防病毒性疾病。

4、第二十一天开始,每拌料连续使用,能达到:(1)减少肝坏死和肝硬化,恢复肝功能;(2)降低细菌病和病毒病的严重性,降低药物的使用量;(3)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增加肠道的吸收利用率,降低料肉比;(4)快速提升采食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yz/12695.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