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胃病常用中药材
胃病是临床常见疾患,尤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为多见。对一般病证,运用常用方药即可,但遇顽固病例,立方遣药必须认真推敲选择,才能提高治效。
现据实践经验所得,提出治疗疑难胃病的常用数药,以供参考。
一、石菖蒲
辛微温,入心、肝、脾胃经。具有开窍、豁痰、理气、祛湿之功。
《本经》谓能“通九窍”,《别录》提出“温肠胃”,《滇南本草》载其“治九种胃痛”。
据个人经验,煎剂用量每日6~10克,临床应用有下列几点功用。
1、食欲不振,持续日久,不知饥,饮食少,稍多食即饱胀,甚则隐痛。配用石菖蒲,具有醒胃,行气之功,可使“胃呆”症状得以改善。
2、浅表性胃炎湿浊内盛,舌苔白腻经久不化,口中粘。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草果仁等效果不著者,可加石菖蒲。
3、胃炎兼有食管炎症,脘痞,胸骨后不适,胸膈胀闷,善太息,于辨证方中加用石菖蒲,颇有良效。
4、贲门失弛缓,或幽门不完全梗阻,食入呕恶。或朝食暮吐。前者属噎膈,后者似反胃。可据证选方,配加石菖蒲、通草,具有通胃窍的作用(《灵枢?胀论》载“胃之五窍,即包括贲门、幽门)。
5、胃病嗳气频多,深呼吸时脘腹咕咕声响,以手按之亦汩汩有声,此多为胃气郁滞而兼痰饮。于理气化饮药中加用石菖蒲,可以提高疗效。胃病兼肠功能紊乱,每遇进餐后辄欲便,大便易溏者,石菖蒲亦有效,
二、益智仁
辛温,入脾、胃、肾经。能温脾胃而暖肾火,既有摄涎祛饮、醒脾益胃之功,又善于宣通郁气,具有敛与疏的双向作用。常用量为煎剂每日10~15克。
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中多酸,经服一般制酸剂而胃液酸度仍高,胃脘疼痛,泛酸不止,可配入益智仁,加强乌贼骨、瓦楞子、象贝母等制酸药的作用。
2、返流性胃炎及食道炎,时有嗳逆吐涎、多涎之症,舌白而属胃寒气滞,胃气上逆证者,配加益智仁,可以提高疗效。
3、胃病脘痛痞胀,口中有咸味。咸与肾相应加用益智仁,可使口咸改善,脘痛痞胀亦常随之而减轻。
4、各种胃病凡因多食瓜果、生冷后胃痛发作或加重者,益智仁可温中祛寒,消除因瓜果生冷而引起的病理损害。
5、胃病属脾胃气虚,兼有大便塘泄,纳谷运化功能俱不足者,可随证加用益智仁,醒脾助运、温中益胃,其效颇良。
三、麦芽
甘平(《本草从新》),入脾胃经,为消食和中的常用药。张锡纯氏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其具有疏肝之功,胃与肝密切相关,故胃病运用本品之适应症较广,常用量为煎剂每日15~30克。
1、肝胃气滞证,胃脘痞胀,隐痛及于胸、胁。嗳气频多,得暖则舒,症状发作或加重与情志因素有关,可在疏肝理气和胃方中配加麦芽,增强疗效。
2、妇女患胃病,月经不调,常于来潮时胃痛痞胀加重,伴有乳房发胀,可随证加用麦芽,在月经来前服药,既可改善症状,又有调经作用。
3、胃炎(浅表性或萎缩性)、溃疡病属于脾胃气虚证或胃阴不足证,当用补益脾胃或滋阴养胃之剂,常可配加麦芽。补中寓消,补而防滞,能助消化,防食滞,亦符合“通补”的治则。
四、莱菔子
辛、甘平,入脾胃、肺经。能消食、化痰、降气、平喘。《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具有“顺气开郁,消胀除满”之功,认为“此乃化气而非破气之品”。对胃病中焦气滞所致痞胀一症,只要善于配伍施治,甚有良效。常用量为煎剂每日6~12克。
1、胃炎、十二指肠炎及十二指肠郁积症等患者,表现为胃脘(不论上、中、下脘)或整个上腹部胀满不适,食后尤甚,食欲不振、嗳气则舒,经服一般理气药物效果不著者,可加莱菔子。
2、因饮食过饱、酒食不节,胃中食滞,诱发胃病,脘痛且胀者,治当消食行滞,一般均可投以莱菔子,配炙鸡金,并针对饮食所伤之品,加人其他相应的消食药物。
3、食管炎症,胸骨后不适,甚则隐痛,痞闷难受。或贲门部炎症,心下及胸骨下内方症状明显,气机不畅,窒滞不通,可配用莱菔子,生、熟各半,行滞气而调升降。
4、胃病患者伴有习惯性便秘,可在辨证方中酌加莱菔子,常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按传统认为莱菔子制人参(包括党参)。慢性胃病中脾胃气虚又兼气滞者,甚为多见,个人诊治各种胃炎及溃疡病例资料统计,此类证候占56%。
治疗此证既要健脾益气,又须理气和胃。有些顽固病例,表现为中院痞胀,屡屡投药,效果不著,于方中加人莱菔子,与党参同用,行其补中之滞气,往往能收到意处之效。
《本草新编》所述“人参得莱藤子其功更神……,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此说诚系实践经验所得。
五、蝉衣
甘咸、凉,入肺、肝、脾。能散风热,宣肺、定痉,兼有抗过敏的作用。
本非胃病常用之品,但有下列症状时,投此药却有较好的效验。常用量为煎剂每口3~6克。
1、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胃脘有灼热而痒之感,有的病人自觉痒而难受。此由胃中郁热兼风,可于辨证方中加人蝉衣,对改善症状及病理具有良效。
2、胃病院痛、痞胀,甚则脘痛及腹,常于风疹块发作之时加重,可用蝉衣,两病兼治。症状缓解后尚须持续服10~20天,有防止发作的功用。
3、胃病兼慢性结肠炎,腹中鸣响,或兼隐痛,时易下利者,可配加蝉衣。
4、胃病兼患食管功能障碍,咽中不适,嗳气甚多,常于嗳时出现食物返流,要于辨证方中加用蝉衣,有利于改善食管功能。
六、石见穿
又名石打穿,系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苦辛性平,具有行气活血,化痰散结和解毒作用。对慢性胃病具有下列症状者,余常配用此药,可以提高疗效。常用量为煎剂每日15~30克。
1、脘痛而胀,嘈杂而有灼热感,肝胃气滞而兼郁热。鉴于胃需腐熟水谷,苦寒之品不能多用久用,石见穿清热解毒,又善理气性非苦寒,投此药于方中,既有治疗效果又无苦寒药之副作用。
2、食管炎兼胃炎,胸骨下后方不适,甚则隐痛,胃院痞胀,石见穿甚为适用。古方有用治噎膈,个人经验,此药主要用于噎证,颇有行气化痰散结通噎之功。
3、胃炎或溃疡病,食少而舌红,舌苔却有不同程度腻色,或黄或白,阴虚而兼湿热,突出表现为口干而粘,食欲不振。石见穿能清化湿热,而无伤阴耗液之弊、并能醒胃而增进食欲。有利于改善炎症病理变化,亦有助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
七、仙鹤草
又名泻痢草、脱力草,系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全草。苦辛而平,入肺、肝、脾、胃经。《百草镜》曾载其“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胃病运用本品常用量为每日10~20克。个人体会主要有如下几点:
1、胃炎、溃疡病上消化道急性或慢性少量出血,均可配加仙鹤草,止血而又宁络。
2、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形细胞增生,或粘膜呈扰状,有糜烂、出血点。用仙鹤草加人辨证方中,有改善症状及病理变化的功用。
3、残胃、吻合炎症,饮食通过吻合口时灼痛隐痛感,食欲不振,多食则胀。可用仙鹤草浓煎取汁,调煮藕粉呈薄糊状,徐徐吞服,颇有效验。
4、胃病兼慢性泄泻,便溏或泻或带粘液脓液,脘痞腹胀,腹鸣隐痛,可据证加入仙鹤草,颇有健脾和胃、清化肠胃湿热之功。
5、脾胃病运化功能不足,检查虽无明显器质病变,饮食尚可,但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可用仙鹤草15克,大枣7枚,每日一次,煎成后喝汤吃枣,服15~30天,甚有裨益。
文摘自《南京中医学院学报》(徐丹华协助整理)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yz/1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逍遥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胃肠胀气急
- 下一篇文章: 喝水能治什么病之一高血压,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