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治疗原则 > > 正文 >

孩子挑食,长不高,流口水,反复生病怎么办

01

庆余脾味宝简介

02

脾虚的表现

03

小儿病因

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而成人则没有这种现象;

其二,小儿的生理机能发育尚不完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要成年以后,才能发育成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发病的病因与成人多数相同,但由于小儿具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因而小儿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小儿病因以外感、食伤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意外因素及医源性伤害亦不能忽视。此外,不同年龄小儿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相同,如年龄越小对六淫邪气的易感程度越高,年龄越小因乳食所伤患病的情况越多,先天因素致病则常产生于胎儿期。

乳食因素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形体结构上脾胃脆薄,在功能上脾常不足而虚弱。小儿处于迅速生产发育过程中,生机旺盛,水谷精微需求相对较大,脾胃负担较重。加之小儿智识未开,饮食不知自节,家长常有喂养不当。因此,乳食因素易伤小儿。乳食因素,包括乳食不节、乳食不洁,在小儿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①饮食损伤脾胃:喂养方法不当,饮食性质不适宜,饮食量或质的国度,均可损伤脾胃,引起脾气受损、肠胃不和,使腐熟、运化、泌别、传导功能失健或失司,发为呕吐、积滞、泄泻、厌食、疳证等病症。

②饮食不足伤正:由于饮食量少、质次等引起水谷精微摄入量不足,使脏腑失养,造成阴阳、脏腑、气血虚弱,发为厌食、疳症、血虚等病症。

③饮食营养不均:由于小儿幼稚不能自调饮食、挑食、偏食、嗜食,造成营养成分不均衡,致使阴阳、脏腑、气血失衡,某一方面偏盛、另一方面虚弱,使原就比成人强弱不均的阴阳、脏腑、气血更加强弱不均,是造成小儿体质不平和,某些病症好发的内在基础及条件。如过寒伤阳、过热伤阴、过辛伤肺、甘腻伤脾等,发为厌食、泄泻、哮喘、湿疹等病症。

④引入其他病邪:小儿缺乏卫生知识,若乳食被邪气污染,则病邪随乳食而入,感染小儿,发生呕吐、腹痛、湿热泻、痢疾、肠道虫症等病症。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容易康复

04

常见脾系疾病

一,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包括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小腹痛。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腹部疼痛;脐腹痛,指脐周部位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两侧或一侧疼痛;小腹痛指下腹部的正中部位疼痛。

腹痛为小儿常见的症候,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季节。婴幼儿不能述说,腹痛常表现为啼哭,如《古今医统·腹痛》说:“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后世一般将腹痛分为寒、热、虚、实四大类,较便于掌握。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较多,主要有感受寒邪、伤于乳食、脾胃虚寒、情志不畅、外伤损络等,病位主要在脾、胃、小肠、大肠,亦有的与肝有关,病机关键为脾胃脏腑气滞,不通则痛。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各种病邪所干扰。六腑以通降为顺,经脉以流通为畅,凡外邪内侵,或乳食积滞,或脾胃虚寒,或情志内伤,或外伤损络,而致脾胃纳化失司,肠腑壅滞不通者,皆可发生腹痛。

二,胃脘痛

胃脘痛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脾系疾病之一,临床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厌食、泛酸等症。胃脘痛的记载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痉挛、胃神经症、十二指肠炎、胰腺炎等与本病相似。

病因病机

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各种病邪所侵扰。胃脘痛的致病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外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以风寒外感、湿热邪毒最为常见。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脾、肝二脏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胃失和降,气机壅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水谷精微运化转输,以上升为常。二者同居腹内,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于脾,脾病也可及于胃。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其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故上述原因皆能引起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

三,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内经》已有飧泄、濡泄等记载,宋以后著作多称为泄泻,如《幼科金针·泄泻》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纷绪;泻者,如水之泻也,势惟直下。为病不一,总名泄泻。”西医学称本病为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感染性腹泻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如致腹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常由饮食不当,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

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责之于感受湿邪,常兼风、寒、暑、热等邪而为病,其中以湿热为多见。内因责之伤于乳食或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在脾胃,病机关键为脾胃受损,升降失司,水谷不分,混杂而下。

四,厌食

厌食是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症。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的表现与本病相似。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病机关键为脾胃失健,纳化失和。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致脾胃不和,纳化失健,则造成厌食。

五,积滞

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或“功能性消化不良”。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生本病,但以婴幼儿多见。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人工喂养及病后失调者更易患病。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兼夹出现于其他疾病如感冒、肺炎、泄泻等病程中。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因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转化为疳证,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病因病机

积滞的主要病因为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本病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THEEND···

需要吃膏膏的小伙伴

扫码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yz/1133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