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治疗方案 > > 正文 >

胆道蛔虫病怎么艾灸胆道蛔虫病的艾灸治疗

1病症概述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蛔虫由十二指肠乳头上窜钻入胆道,从而引起胆道阻塞,感染的一种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本病类似于中医的“蛟蛔”、“蛔厥蝗等病的范畴。多发于儿童以及青少年人群。

2病理阐述

胆道蛔虫病是由蛔虫自小肠上窜钻入胆道,引起胆管和胆道口括约肌痉挛,而引起的。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受到刺激等,可引起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蛔虫进入胆道后,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3临床表现

蛔虫钻入后,胆道口的括约肌由于受刺激而引起强烈的痉挛,所以发生上腹部剧烈的绞痛。由于蛔虫把大肠杆菌带入胆道,生长繁殖,故常常引起胆道感染,严重时可并发肝脓肿,甚至发生胆道出血。多数患者发作前有遍蛔,吐蛔以及驱蛔史。而后出现剑突下呈阵发性的钻顶样剧痛。患者往往辗转不安,俯卧于床,抱腹屈膝,四肢厥冷。疼痛时间有长有短,有十几分钟的,也有几小时的。间歇时间没有规律,有一日数发者,也有几日发作1次者。疼痛可向肩背部及腰部放射。伴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甚或为胆汁,有些病人可吐出蛔虫。发作几次后出现胆道炎症表现,高热寒战,甚或发生黄疸。合并肝脓肿时可出现中毒症状。体查时剑突右下角可有深压痛,但腹壁平软。如果右上腹出现明显的压痛,则为并发急性胆囊炎的体征。血化验检查可见白细胞有轻度增高,嗜酸性白细胞增高。粪便、呕吐物,以及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可见到蛔虫卵。

本病临床表现以发作性上腹部绞痛以及“钻顶样”疼痛,突发突止。可向肩胛间区或右肩放射。近期有吐蛔虫病史,剑突下压痛明显,但无肌紧张。并发胆囊炎时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以及白细胞增高,局部可见肌紧张。大便内又可找到蛔虫卵。x线检查发现胆道或者十二指肠内有蛔虫者即可确诊。

4灸治案例

1.针灸合中药治疗胆道蛔虫症张松林新中医,(8):29

治疗方法:①针灸:取穴痞根、百虫窝、内关、中脘、足三里、外丘。操作:患者采取侧卧式,右侧向上,左侧向下卧于床上。采用艾条旋转缓慢施灸痞根穴20分钟,施灸火力以病人热感为度。针刺中脘、百虫窝(右侧)、内关透外关,深刺足三里、外丘,用粗细为28号、长为2寸5分毫针,针尖向对侧直刺,以不刺穿对侧皮肤为宜,施行提插、捻转并用的常用补泻法。每穴针刺时都要充分“得气”,施针者手下定要有沉紧感,患者定要有明显的酸、麻、胀、重、窜的感觉。得气后每穴留针15~20分钟。②中药:黄连、吴茱萸、木香各15g,槟榔、苦楝子(火炮)、使君子各25g;枳壳、焦山楂各20g,乌梅30g,花椒2g,雷丸40g,甘草3g。此方用水煎服,分早、中、晚饭前3次服,待半夜间可再服1次。治疗结果:36例患者,采用针灸结合服中药1剂治疗后,均获痊愈。

2.麝香丸药灸在急症中的应用王前琼.中国中医急症,12(6):

治疗方法:取麝香、樟脑、冰片等研粉制成0.5cm大小丸药,再用纱布包裹,置于酒精灯上炙烤。基础穴位为人中、神阙、涌泉、内关、足三里,再加迎香、胆囊穴、中脘以祛蛔止痛。先灸,采用雀啄灸。所灸次数和时间以患者症状缓解后即止,一般灸5分钟可见明显疗效,每日可灸1~2次。

补充说明

采用灸法治疗胆道蛔虫病的关键在于:一是增加胆汁排泌、增强胆腑收缩,以加强对嵌顿虫体的推力,二是消除炎症水肿、松弛胆道口括约肌,以减少排蛔阻力。

Tel:识别







































白癜风可以医治吗
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fa/5259.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