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原文作者:韩文芳
编辑整理喂扁嘴青年
病料来源:云南文山客户
鸭冠状病毒性肠炎,以鸭喙上皮脱落、出现破溃为特征性症状,又名“烂嘴壳”,是由鸭冠状病毒(DCV)引起的鸭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于年1-2月首发于我国云南昆明海埂养鸭场,3批幼鸭暴发急性腹泻传染病,死亡多羽。近年来,随着鸭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鸭冠状病毒性肠炎频发,给养殖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病原
该病病原是冠状病毒,为冠状病毒属的肠炎病毒,核酸型属于RNA。乔贵林等于年在人工感染鸭中复制出该病,并在鸭粪中见到大量的典型冠状病毒。王度林等吁将病鸭肠内容物接种12-14日龄鸭胚,经尿囊腔接种,盲传5代,鸭胚的TCID为5.0,分离到鸭冠状病毒。目前国内有关该病的研究不多,国外似乎未见有报道,鸭冠状病毒的分类地位未定。
该病毒多为球形,直径为5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梨状突起,呈放射状排列,突起长约20nm,末端呈球形,突起之间有较宽的间隙,囊膜突起规则地排列成皇冠状。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该病毒不耐热,在56C下15min全部被灭活。在pH值为3的条件下室温作用3h,病毒不能被灭活,表明该病毒对酸有一-定抵抗力。该病毒不能抵抗有机溶剂,加入20%乙醚摇匀后置于4C下作用10h,可完全灭活。该病毒抵抗力差,1%煤酚、1%福尔马林,0.01%高锰酸钾等在3min内均能杀死该病毒。将该病毒接种雏鸭,呈现典型的肠炎症状,与接种鸭同居的雏鸭于试验接种鸭发病后3d也出现腹泻症状。剖检见有典型卡他性肠炎病变。粪便ELISA检测表明,试验组从接种后第3天粪便检测开始呈阳性,同居组于第6天和第7天开始粪便检测呈阳性结果,一直持续半个多月才转为阴性。以分离病毒接种幼鸡和火鸡不引起任何症状。
2流行病学
该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鸭、火鸡,幼鸭发病多见20日龄左右,其他禽类未见感染报道。传染源是病禽和潜伏期的感染禽。病毒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垫料等,经消化道感染禽类。该病潜伏期2~4d,开始少数发病,1~2d后出现死亡高峰。发病率近%,死亡5%~50%或偶尔高些。急性死亡者病程为2~3d,慢性病例病程可延至15~20d,病毒经10d左右,可传至邻近的鸭舍。
3临床症状
幼龄鸭病初精神委顿,食欲减少,不爱活动,体温较低;进而闭眼昏睡,缩颈弓腰,畏寒怕冷,眼有黏性.分泌物;腹泻,排黄绿色或白色水样稀粪,其内含有尿酸盐或黏液;不断鸣叫,扎堆,部分出现脚后伸、头颈后弯、呈观星状等神经症状;鸭死前嘴壳由淡黄色变为淡紫色,嘴壳上皮脱落,出现破溃(俗称烂嘴壳)。产蛋禽产蛋迅速减少。
4病理变化
病鸭咽喉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肠道病变明显,其中以十二指肠段病变最为明显,肠系膜血管扩张、充血并有出血点,肠充血、出血,肠壁水肿明显,整个十二指肠外观呈红色、紫色或紫红色,内有血性黏液;肠.黏膜呈深红色,黏膜脱落,肠壁形成溃疡,盲肠黏膜常见斑状或条状的白色附着物,刀刮有硬感;直肠和泄殖腔充血水肿。病变常累及胰腺。
5诊断方法
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目前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免疫电镜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免疫电镜检测用试验感染鸭高免血清进行反应,然后对反应产生的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以磷钨酸负染,用电镜观察。改进的免疫电镜技术,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特异性强,是目前诊断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方法。而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诊断鸭冠状病毒性肠炎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快速、简便的优点,解决了仅靠电镜检查的局限性。
6防治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禽舍及其周围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做到全进全出。空舍后应闲置3~4d,并严格清洗和消毒,可预防和控制该病。雏禽应饲养在消毒后的育雏室.与成年禽隔离饲养1个月。
6.2免疫预防
可在种鸭产蛋前建立主动免疫,使雏鸭出壳时即具有母源抗体,到10日齡时再给予高免抗体,对预防该病有明显效果。范泉水等用分离病毒经鸭胚75次传代的种毒,经口服、肌注2种途径接种.20日齡鸭,免疫后60d攻击强毒,口服组有较强免疫力。用康复鸭血清被动免疫,未能保护鸭抵抗该强毒的攻击。用康复鸭种蛋孵出的雏鸭母源抗体水平低,不足以抵抗强毒攻击。
6.3治疗
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计时隔离发病鸭群,舍内净化消毒。可采用干扰素、免疫球蛋白、抗病毒双黄连配合诺沙星、新霉素控制继发感染,可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fa/1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