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治疗方案 > > 正文 >

技术引起肉羊黄膘病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1.病理性黄疸

有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的区别,其病因:(1)寄生在胆管内的寄生虫(如肝片吸虫、肝锥虫)、胆管炎、十二指肠炎等,均可造成胆汁运行受阻,称阻塞性黄疸。(2)肝脏发生病变:各种细菌或病毒所致的肝硬化、肝炎等,使得肝脏实质发生病变而导致实质性黄疸。(3)血液原虫病(如附红体、焦虫病)、病理性毒素,都可造成红细胞大量崩解,血红蛋白游离于血液中,经肝脏代谢后形成溶血性黄疸。以上情况都是羊锥虫病、焦虫病或肝片吸虫侵入机体,引起机体内大量溶血,发生中毒或全身感染,胆汁排泄出现障碍,使大量胆红素排入血液,将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造成黄疸肉。

黄疸肉通常是皮肤、脂肪、黏膜、组织液、关节液、筋腱和实质器官等均发黄,随着放置时间的加长,黄色会逐渐加深,并伴有肌肉变性和异常的臭味,对于这种肉市面上是禁止销售的,更不能被人食用,一旦确定需立即销毁。

2.饲料引起的黄膘

(1)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若饲料中全部或部分为鱼或其副产品(鱼肝油下脚料,比目鱼和鲑鱼的副产品最危险)、鱼粉、蚕蛹粕和油渣、米糠、玉米、豆饼、豆麻饼、蝇饲料等高脂肪、易酸败原料,在饲喂量超过日粮20%且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者生育酚含量不足的情况下,使机体内维生素E相对缺乏,加上其他抗氧化剂不足的共同作用,导致抗酸色素在脂肪组织中沉淀,并使脂肪组织形成一种棕色或黄色无定性的非饱和叠合物小体,促使黄膘产生。

(2)饲粮中含有色素含量高的原料,如紫云英、芜青、胡萝卜和南瓜等,这些原料中胡萝卜素和叶红素含量高,在体内代谢不全引起黄染。另外,如果原料商卖出的原料本身就是染色的,例如染色掺假棉粕、柠檬酸渣、假DDGS(豆粕替代品,用玉米皮、尿素和黄染料制成)等,羊吃这些原料做成的饲料,染料会沉积到脂肪上,变成黄膘。

(3)饲料中添加了导致产生黄脂病的药物,如磺胺类和某些有色中草药,在使用时间较长或没有经过足够长的休药期便屠宰,会造成胴体局部或全身脂肪发黄。

(4)饲料霉变:当给羊喂了感染黄曲霉的饲料,如玉米、花生等,再加缺乏保质、保量的饲草供给,这些都是导致本病的因素。死后剖检发现全身脂肪呈淡黄色。“变质”的饲料会给机体造成伤害,再加上原料霉变会使油脂氧化,气温升高和饲养期延长等因素使产生黄疸。

(5)过度饲喂其他动物颗粒料。如猪、鸡、鸭等饲料:高铜配方可使饲料中的油脂氧化酸败导致黄脂。发生黄脂的饲料几乎都在使用高铜。实际上高铜本身并不会导致黄脂,而在于高铜本身的催化氧化作用,铜的使用主要与类抗生素作用有关,在维生素E添加量处于临界状态时,高铜导致饲料氧化加快,加大维生素E需求量,尤其在湿热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是调质(对颗粒饲料制粒前的粉状物料进行水热处理的一道加工工序)制粒的饲料更容易导致黄脂的主要原因。如果饲料在生产线通风不良(尤其是玉米粉碎系统),在玉米粉碎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和水蒸汽,就会凝结在粉碎玉米的表面,导致玉米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或者配合料从生产到使用时间间隔长,引其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发生酸败,而酸败的脂肪可以形成黄脂。

(6)较长时间饲喂高能、高蛋白饲料。有的养殖户在购回育肥羊时,有一部分是怀羔羊,原打算短期育肥后出售,但在育肥的过程中产下羊羔,此时只能继续饲喂,但饲料和喂养方式不变,这样饲养时间必定会延长(5个月以上),脂肪肝发生,此时极易出现黄脂症。

黄脂肉的产生一般与饲料有关,由饲料引起的黄脂肉一般会在皮下、腹腔脂肪部分出现黄染现象,肌间脂肪部分着色程度较浅,其他组织基本不存在黄染现象,并且黄色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退,由饲料引起的黄脂肉在不具备其他疫病特征,且肉质良好、在24小时左右黄色变浅或消失的情况下是准许销售的,但由于肉质及颜色有变化,通常会影响到肉产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1.赵恩全.育肥羊黄脂病防治与探讨.山东畜牧兽医.,36(4):28-29.

2.张建忠.育肥羊黄脂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办法.中国畜牧兽医文摘.,34(3):-.

来源:北京昕大洋集团技术部

抗疫情、保供应,

我们在行动!

昕大洋集团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fa/1077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