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圆梅针
起源磁圆梅针是根据《黄帝内经》所记载的古代圆针,以及近代梅花针,并参照中国古代有关磁石治病的记载和现代磁疗原理,发明创制的新型针具。圆针为古九针之一,据《灵枢》有关记载:古圆针长1.6寸,针身圆直呈柱形,针尖圆钝如卵形,为揭摩体表之针具。可用于揭摩体表,治分肉间气滞,疏泄分肉间的邪气而不伤肌肉。
构造
磁圆梅针由金属制作,外形似斧锤,呈T形,由针体与针柄两部分组成。1.针体又分为针身与针头两部分。针身中部为圆柱形,两端形成一定锥度;针头连接于针身两端,其中一端为绿豆大的求形,又名“磁圆针”,另一端形似梅花针针头,又名“磁梅花针”。2.针柄针柄分两节,间由螺旋丝口衔接,前节较细,长12cm;后节较粗长10cm。针体与针柄由螺旋丝口连接成T形。
针法
1.持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握持针柄中部,中指、无名指轻握针柄后部,小指轻托针柄末端,使虎口向内,针头垂直。
2.基本手法
(1)叩击法:手臂悬空,右肘曲屈为90度,以腕部运动形成主要的叩击力量,同时运用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撬力。腕力与指力两者巧妙配合,灵活“弹刺”。
(2)点揉法:操作磁圆针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做点揉操作。
(3)刮摩法:在病变部位做层次刮摩动作。
3.刺激强度一般可分为轻、重、中3种刺激强度。
(1)轻度手法标准:局部皮肤无明显改变,叩刺时仅有振动感。
(2)重度手法标准:叩时皮下痛感明显,叩后皮出现黄青色斑点,随即转为青紫色斑点。
(3)中度手法标准:叩击至皮肤潮红,第2天皮下有黄青色斑点。
4.临床常用叩刺方法
(1)循经取穴叩刺法:即沿经脉走行线找穴叩刺,并重点叩刺有关的重要穴位(主穴)。一般规定:顺经脉走行方向轻度叩刺为补法;逆经脉走行方向重度叩刺为为法;沿经脉中度手法来回叩刺,为平补平泻。(以下经脉叩刺法补泻方法同此。)这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叩刺方法。
(2)经脉叩刺法:即单纯叩刺经脉。可视病情叩刺一条或数条经脉,也可叩刺一条或数条经脉中之一段或几段。
(3)穴位叩刺法:即单纯叩刺腧穴。一般来说主穴可重叩或多叩,配穴则轻叩或少叩。
(4)局部叩刺法:即是叩刺患部或患部周围(如皮肤病等)。
(5)注意事项:每个穴位一般以叩击5~20下为准,频率的快慢、手法的轻重,要看穴位处肌肉肥厚和肌肉薄瘦来定。同时还应结合病人的体质情况来辨证施治,决不能生搬硬套。要视不同病证,所属经脉辨经取穴,在其主穴采取重叩,配穴用轻叩手法。
以上几种叩刺方法除可单独应用外,也可配合应用。
治疗范围
师氏磁圆梅针治疗范围十分广泛,以下仅举部分适应证。
1.内科病证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肠炎,泄泻,神经衰弱,动脉硬化等。
2.外科病证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蚊虫叮伤,跌打损伤所致血瘀肿痛,静脉曲张,鹅掌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内、外上踝炎,脱肛,神经性皮炎等。
3.妇科病证如子宫脱垂、不孕症等。
4.儿科病证如小儿腹泄、小儿遗尿等。
5.耳鼻喉科病证耳鸣耳聋。
6.保健乌发美容。
原理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磁场,也是一个杠杆。一旦人有病-,中医谓之阴阳失调,自身失去气血功能平衡。也就是人体磁场失去了平衡。磁圆梅针是由稀土钴制成,稀土钴是六角晶系结构,有较高的各向异向性,所以有很好的永磁特性,并可在很小的磁体上获得很高的磁性,使磁圆梅针的磁力达高斯以上,并由静磁变为动磁,叩击经络穴位,发挥双向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
磁圆梅针是取气于皮肤之表,所以必须遵循古人制定的:“以经络为主,穴位次之”的治则。古人云:“宁失五穴,勿失一经。”这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出的认识,绝非凭空臆造。由于人体体表与内脏相关,五脏六腑有疾,就必然通过经络传导至体表穴位,这正是磁圆梅针的循经找穴叩刺,达到扶正祛邪治病的理论依据。磁圆梅针叩击穴位多,作用广泛,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神经血液淋巴等各组织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原则
凡持针治病,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这是针灸治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此外还要注意按照大自然的阴阳气候变化与疾病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随即应变。进而掌握熟练灵活的手法,调理脏腑功能,迅速祛除病邪。
用磁圆梅针治病,必须运用四诊八纲辨证,看是否内外形气和脉证相符合,不能单以外形为依据。还要熟悉气血往来和病邪深浅并与现病合参认定病证,方可为人施以针治。
用磁圆梅针治病,对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须知它的走向。如经络起于中焦,出于手太阴肺经,回归于足厥阴肝经。先记: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再记胸走手,手走头,头走足,足走胸。
(七)、补泻手法
磁圆针补泻手法有三:一是迎随补泻法;二是轻重补泻法;三是取穴补泻法。
(八)、适应证
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脑动脉硬化、轻度静脉曲张、蚊虫叮伤、跌打、急性软组织扭伤、肩周炎、胃下垂等。
经穴磁导疗法--锤击常用经穴
一:任脉
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
沿腹部正中线曲骨(腹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天突(前正中线胸骨上窝凹陷处),往返扣击6次左右。
二:足阳明胃经(上部)
气冲─归来─水道─大巨─外陵─天枢─滑肉门─太乙─关门─梁门─承满─不容─乳根─乳中─赝窗─屋翳─库房─气户─缺盆─云门─中府
沿胸腹部缺盆(锁骨上窝正中)?气冲(曲骨旁开2寸处);往返扣击6次左右。
三;前部带脉:沿前部带脉走行方向,往返扣击6次左右。
四;疏肝疏肺:疏肝疏肺操作为沿前正中线,分别顺着肋骨由内向外,各扣
击8次左右。
五:手太阴肺经
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
尺泽
沿上肢内侧部少商(手大拇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尺泽(微屈肘,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往返扣击6~8次左右。
六: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溪─合谷─三间─二间─商阳
沿上肢外侧部曲池(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商阳(食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扣击8~10次。
七: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劳宫─大陵─郄门─间使─内关─曲泽
沿上肢内侧部曲泽(微屈肘,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中冲(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往返扣击6次左右。
八:手少阴心经
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沿上肢内侧部少海(屈肘,肘横纹尺侧纹头凹陷处)→少冲(小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扣击6次左右。
九:手少阳三焦经
天井─四渎─三阳络─会宗─支沟─外关─阳池─中渚─液门─关冲
沿上肢外侧部天井(尺骨鹰嘴直上1寸处,屈肘呈凹陷处)?关冲(无名指尺侧,去指甲角0.1寸处),往返扣击6次左右。
十: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沿下肢内侧隐白(足拇趾内侧,去指甲角旁0.1寸处)→阴陵泉(胫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扣击5次左右。
十一:足厥阴肝经
曲泉─膝关─中都─蠡沟─中封─太冲─行间大敦
沿下肢内侧曲泉(屈膝,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大敦(足拇趾外侧,去指甲角旁0.1寸处),扣击8次左右。
十二:足阳明胃经(下部)
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丰隆─下巨虚─条口─上巨虚─足三里
沿下肢外侧足三里(犊鼻直下3寸,距胫骨外1横指处)?厉兑(足第二趾外侧,去指甲角旁0.1寸处),往返扣击6次左右。
十三:督脉
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长强
沿背部正中线风府(后正中线,枕骨粗隆下,入发际1寸处)?长强(尾骨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往返扣击6次左右。
十四:足太阳膀胱经
第一侧线;(风池)─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第二侧线:(肩井)─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环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足指
沿背部第一侧线风池(风府穴旁开1.5寸处)?白环俞(第四骶椎旁开1.5寸处);第二侧线肩井(当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秩边(第四骶椎旁开3寸处);沿下肢外侧委中(国窝横纹中央)?至阴(足小趾外侧,去指甲角旁0.1寸处),往返扣击6次左右。
十五:足少阴肾经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
从足底涌泉(足心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沿下肢内侧→阴谷(国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扣击5次左右
十六:后部带脉:沿后部带脉走行方向,往返扣击6次左右。
十七:疏肝疏肺:疏肝疏肺操作为沿前正中线,分别顺着肋骨由内向外,
各扣击8次左右。‘
十八:重扣夹脊:后正中线左右各旁开0.5寸)从第一胸椎至第四骶椎,往
返扣击5次左右。
十九:头、颈、肩部:用磁圆针以适度为宜扣击,使局部肌肉放松。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zlfa/10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别不拿腹胀恶心当回事半价帮你筛查胃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