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炎 > 预防保健 > > 正文 >

AnnSurg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引流管管

目的

本项多中心研究旨在前瞻性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的引流管管理方案。

背景

最近的研究证据证实了PD术选择性引流管放置和早期引流管拔除的价值。这两种策略都与临床相关术后胰瘘(clinicallyrelevantpancreaticfistula,CR-POPF)发生率的降低有关,而CR-POPF是PD术后最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

方法

研究人员在两家医疗机构的连续例接受PD术的患者中应用了该方案,历时超过17个月。术中使用胰瘘风险评分(FistulaRiskScore,FRS)评估胰瘘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StudyGroupofPancreaticFistula,ISGPF)CR-POPF的风险;对于无/低风险患者,不放置引流管,而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第1天(postoperativeday1,POD1)监测引流液淀粉酶(drainfluidamylase,DFA)水平。若患者POD1DFA≤U/L,则POD3早期拔除引流管;而POD1DFAU/L的患者则根据临床情况决定是否早期拔除引流管。患者结局与历史队列(N=;~年)进行比较。

结果

试验队列和历史队列之间的胰瘘风险没有差异(中位FRS:4vs4;P=0.)。在70例(26.9%)无/低风险患者中没有发现CR-POPF。本方案实施后,总体CR-POPF率显著降低(11.2%vs20.6%,P=0.)。相对于历史队列,试验队列的严重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手术率和经皮穿刺引流率均较低(均P0.05)。这些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中位住院天数:8天vs9天,P=0.)。两组胆漏或乳糜瘘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

结论

约有1/4的PDs患者术后可不放置引流管且安全可行。引流液淀粉酶水平有助于明确可从早期引流管拔除中获益的中/高胰瘘风险患者。这种基于数据和风险分层的策略可以显著降低临床相关性胰瘘的发生率。

关键词

淀粉酶,引流管,胰瘘风险评分,胰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查看并下载原文

来源:AnnSurg;:–

AnnSurg中文版年第2期全文No.3

(李全晓、冯梦宇翻译;张太平审校)

精彩内容,请







































白殿疯病挂什么科
白癜风治愈会复发吗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yfbj/950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e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炎 版权所有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