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中医创新逐渐呈现精准医学特征
年秋,积水潭医生
烧伤科阿宝网上摆擂,质疑中医“诊脉验孕”的准确性,再次激起中西医“孰优孰劣”的大论战。虽然,由于各方因素的介入,“诊脉验孕”的擂台赛至今不了了之,但盘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中西医论战,似乎总如“两小儿辩日”,谁也说服不了谁.11月23日,由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医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以“科学认识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为宗旨,几位分别来自中、西医学领域的“大咖”的主题发言,也在从侧面回应了近日再起波澜的中西医之争。
陈竺:中西医互补有望搭建共通平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是一个坚定的中医支持者,他在发言中表示,中医药学作为传统医学的突出代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西方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这种“破碎化”专业的发展趋向实际上并不符合疾病发展的规律,因为几乎所有的复杂型疾病都是多因素的,从遗传学角度来讲也是多基因的。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生和发展过程当中的共性特征在一个“破碎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用这种“破碎化”的诊疗体系就会失去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期干预的机会。所以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果能够通过与现代西方医学的结合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逐渐呈现出精准医学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带动,原来的西方医学也出现了重视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发展态势。目前方兴未艾的系统生物医学,不仅在复杂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若干突破,而且提供了从整体上破译生命体结构、功能信息的技术平台,日益孕育出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科学认知和思维的方法,从而有可能在中西医学之间搭建共通的平台。
钟南山:凝聚两股力量,让中西医互补并进
近十几年来,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因为中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停留在经验和哲学思辨的层面,与现代科学体系相伴随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理论没有及时跟进。
11月11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医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支持中医,“主张中西医并进,中西医互补,因为两者都有各自的特色”。
钟南山解释,治急性病、重病是西医的特长,比如细菌感染发热,用西药退热快;但热退了之后,用中医药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起到好作用,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如此。
“中医能长期存在,自然有它的道理。”钟南山在很多场合表达过,中医整体治疗和“治未病”的理念是科学的。
从SARS到H7N9,这十几年来,钟南山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中得到很多启发。他在研究中发现,中药连花清瘟胶囊、板蓝根的作用不仅仅是单纯的抗病毒,而且可以预防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如果病毒进入细胞内,还可以防止它繁殖。他说,中药跟西药的抗病毒概念不一样,中药还有一个全身性调节的作用,这正是中药的特色和长处。
“中医不是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现代化。”钟南山觉得更重要的是中医如何发展的问题。
钟南山认为应该把中西医两股力量凝聚起来,让它们互补并进。
中医药管理局:深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在此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也谈到未来的中医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进一步促进人民群众健康。落实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加快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以及健康文化、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发展,推动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深入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医院、妇幼健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出台促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师承教育制度,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推进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加大各类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加快继承与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和疗效提高。深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整合重大研究项目,坚持中医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力争在中医药理论、方法学、标准规范体系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以提高服务效果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和仪器设备、中药新药研发。
促进中药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产业体系基础。强化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研究,发展道地药材,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海外发展。配合我国对外开放大局,制定并实施好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尤其是发挥好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贸易、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独有作用,深化多边合作,强化我国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
■医院案例
现代检查手段助中医更好确诊
“中医号脉,西医检查。”这是很多人的误解。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陈昭定表示,望闻问切,中医号脉,在儿科是很难的。因为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会哭闹,影响脉象;另外小孩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也影响诊断。在临床上,确诊,还是要靠辅助检查。
上世纪80年代,小儿内窥镜发展很快,医院也为中医科买了一台小儿纤维胃镜。有了它,小儿消化系统的问题,如胃疼、恶心、呕吐、大便出血等,这是浅表性胃炎、溃疡病、十二指肠炎或者胃内出血,诊断一目了然,然后用中药,治疗效果很好。
除了内窥镜,中医科还引进了一系列的高科技检查设备。“内窥镜等设备只是一个检查手段,中医西医都可以用。”但治疗手段,中医、中药是有独到之处的。陈昭定介绍,消化性溃疡病最难治愈,在全世界的复发率是35%,而医院在上世纪90年代追踪了98例胃溃疡患儿,观察治疗效果,发现使用中药的复发率只有20.5%。
医院中医科主任柳静介绍,过敏性紫癜腹型的患儿容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在病情比较重,必须用激素和西药的情况下,更强调适时要加中药,以缩短病程,扩大治疗效果。
柳静表示,现在中西医的结合点越来越多,新的检查技术可以给中医提供一些帮助,让疾病的诊断更清楚,预后更明确。例如对胆道闭锁术后的孩子,如何降低胆管炎的发生率,减缓肝硬化的进程,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用中药疏肝利胆、活血退黄、调理脾胃、增强体质等方法,可以促进胆道闭锁术后患儿黄疸的消退,减少患儿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从而降低胆管炎的发生率。
由此可见,中医不仅是以人为本、辨证施治为主线,还可利用现代科学的检查手段,寻找切入点,辨病施治、有的放矢。
■热点问答
更多用现代语言阐释中医典籍
●陈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
Q:中医缺乏科学依据?
A:东方人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不会先将事务分割成一个个单元。而西方人则是沿着另一条路——所谓“实证+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的。
在这两种文化背景和认知方法下,发展的医学也大不相同。西医遇到病人会考虑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通过检查可以精确到具体病变部位,进而深入微观搞清致病源。中医考虑的是病人处于什么证型,是饮食不当还是七情不调、是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进而为病人进行整体调理,重新恢复机体平衡。正是中、西医学在观察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不同认识。
Q:怎么看待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关系?
A:其实,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诊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乃至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这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这个与近现代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也是异曲同工;中医药的复方理论,实际上与现在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疾病的综合治疗也有相同之处。
Q:中医的优势是什么?
A:中医药学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理念和应用选择。中国传统医学充满着古代智慧和哲学思辨。中医把人体看成整体,相对于疾病更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jbtz/4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nbsp史上最全食物相克大全,为了
- 下一篇文章: 最全的人体说明书与醋蛋归元液治病原理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