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之十六你有消化不良吗上
亲,我们都遇到过消化不良,
很可能我们现在就
遇到消化不良,你有吗?
小编我先来一个以前遇到的病例。
患者,女,36岁
主诉:反复腹痛、腹泻2年。
现病史: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腹泻,大便3~6次/日,糊状,时有黏液,无脓血。症状与进食有关,多在餐后半小时内出现。排便前左下腹痛,排便后缓解。服用苯丁哌胺,大便减至1次/日,成形,停药后腹泻再现,并有餐后上腹饱胀、烧心。近4个月腹痛加重,体重下降10kg。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结肠镜示乙状结肠小息肉,直径5mm,息肉被切除,病理检查为慢性炎症。患病后患者情绪差,入睡困难,每晚睡眠4小时。
查体:一般情况可,消瘦,锁骨上淋巴结不大。左下腹可触及肠管,有轻触痛,未及明确包块,肠鸣音活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病例的病患是什么病因呢?
我们先看看消化不良是个啥?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慢性上腹疼痛或不适,伴随各种上消化道症状入腹胀、早饱、恶心、呕吐、反酸、暖气、胃灼热等临床症状的组合。
与前述上消化道症状不同的是,它既非单一症状,亦非独立病种,而是泛指上腹部症状的组合症候群。就病程而言,急性起病者多有明确诱因及突出的症状组合;慢性者诱因不确,症状组合各异,因此,此处中点讨论后者。
一般慢性消化不良规定的时间界限为一年内有12周连续或间断的发作。消化不良属常见多发临床症候群。国内外报告患病率约21%-40%,且约1/3患者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需要认真对待。
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器质性消化不良:经过检查可明确认定是由某器官病变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如肝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糖尿病等。对于这些病人来说,治疗的时候主要针对病因治疗,辅助补充消化酶或者改善胃动力来缓解消化不良症状。所以消化不良症状发生后应及时检查,首先要确认是否伴随其它疾病。
器质性消化不良可通过有关检查显示相关病因,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及恶性肿瘤等,也包括全身性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异常,如糖尿病性消化不良、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消化器官疾病或系统性疾病,此类消化不良发生率最高,大部分人都有经历。发病原因主要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波动、睡眠状态、休息不好、烟酒刺激等。
正确区分器质性消化不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与关键。
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对于“报警症状和体征”应予足够的重视,一旦出现,应立即给予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
目前认为,报警症状和体征包括:45岁以上近期出现症状;消瘦、体重下降大于3千克;贫血、呕血、黑便;黄疸;发热;吞咽困难;腹部肿块;症状进行性加重;内科治疗无效。常用的一线检查方法有:血常规、血沉、粪潜血试验、电子胃镜、肝胆胰超声;进一步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胸部X线检查等。值得强调的是,电子胃镜检查在消化不良的诊断中尤为重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该是排除诊断,即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排除。按照罗马Ⅱ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持续或反复上腹正中部疼痛或不适;所出现的症状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症状与排便无关;上述症状在近12个月内至少出现12周,症状可以间断性出现。亦可进一步根据病人存在的不同症状,分为3型:溃疡型、运动障碍型、非特殊型。
消化不良:6大常见症状
(1)腹泻:腹泻为主要症状,多数患者有经常腹泻或间歇发作,极少数无腹泻或有便秘。粪便的特征可随引起吸收不良的疾病而不同;典型脂肪泻的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飘浮于水面,且多具恶臭味。轻度脂肪泻大便可无明显改变。
(2)腹痛、腹胀:腹痛少见,多为胀痛,常在排便前发生,约半数有明显胀气及恶心呕吐。
(3)体重减轻:约有50%~%的病人发生,由于营养吸收不足和食欲不振造成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吸收障碍,过多丢失所致。轻者可无明显表现,严重的病人呈现进行性消瘦,衰弱无力以至恶病质。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以及一些侵犯肠粘膜疾病从肠腔丢失蛋白质,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浮肿症状。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及钙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蛋白质不足可致骨质疏松、骨软化引起骨痛;维生素K缺乏可致皮肤出血;钾缺乏可引起肌无力,腹胀及肠麻痹;B族维生素缺乏可致舌炎、口角炎、脚气病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夜盲症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缺乏引起贫血等。
(5)生化改变:血清钾、钠、钙、镁均可不同程度下降;血浆蛋白、血脂及凝血酶原也降低。
(6)脂肪吸收率小于90%,或粪脂排出量大于7克/天。
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胃轻瘫则是由糖尿病、原发性神经性厌食和胃切除术所致。
胃动力障碍引起的疾病胃肠疾病会引起消化不良,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
胃轻瘫
不是胃真的瘫痪了,而是胃运动功能下降。在正常情况下,当食物进入胃时,胃能膨胀以容纳食物,同时胃又有很强的收缩力和蠕动力,将食物排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这种排空运动除了肌肉运动,还受自主神经的控制。
精神因素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易受情绪影响,有时食物稍粗糙或生冷及食物过多过油腻时也可诱发。值得强调的是,一般在家中自我治疗的轻型消化不良,大都由于情绪不好、工作过于紧张、天寒受凉或多食不易消化食物所引起,仅有轻微的上腹不适、饱胀、烧心等症状。
消化不良可由特发性、先天性、炎症性、传染性或胰腺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如乳糜泻为麸质敏感性肠病,是原发性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因小肠粘膜缺乏某种肽酶,不能把麸质代谢产物α麸蛋白彻底分解,而麸蛋白对小肠粘膜有强烈损害作用。进食的麸质在肠粘膜局部刺激lgA抗体产生,而且可与lgA形成抗原-抗体原复合物,沉积于肠粘膜,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肠粘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热带性和非热带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小儿乳糜泻。流行于热带地区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以慢性脂肪泻、多种营养素缺乏,口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特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小儿乳糜泻和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病人,主要是不能耐麸质而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
消化不良的诊断流程
下次我们来说消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
你关心的就是我鍖椾含鍝噷鍖婚櫌鐪嬬櫧鐧滈濂?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寳浜尰闄?
转载注明:
http://www.hweas.com/jbfl/2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护理
- 下一篇文章: MDT简讯上海长征医院胰胆肿瘤多学科